问:最低气温降到7℃,气温回升后水稻还能灌浆吗?灌水保温还有作用吗?
答:温度低于17℃,稻叶中的光合产物(糖分)难以向穗部输送,已完成初始灌浆的籽粒灌浆会中止,但温度回升到17℃以上,籽粒通常能恢复灌浆。灌浆中止和恢复反复几次后,灌浆会终止,不再灌浆。需要注意的是,温度低于12℃,水稻组织细胞的生理代谢活动会紊乱,出现生理障碍,对稻叶、枝梗存活和籽粒灌浆等均有不利影响。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据天气预报,苏皖各地在10月上旬末将出现较强降温,淮北多地最低气温降至7℃左右。另外,天气预报的温度是指开阔地带气象部门1.5米高测温箱内的温度。北方冷空气南下降温期,近地面最低气温会比这一温度低。天气预报最低气温达7℃时,近地面最低气温有可能只有2℃甚至更低。水稻不耐低温,在这种低温条件下,特别是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时,其体内生理代谢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不但籽粒灌浆会中止,而且叶片等容易黄枯,光合能力大幅度下降且难以恢复,最终对水稻灌浆结实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更大的风险是,旬末这次降温及与之相伴的天气条件,有可能对播栽较迟,目前处于黄熟期至蜡熟期的麦茬直播稻和机插稻造成较大危害,发生程度不同的生理性缺水或生理性青枯。从历史信息看,水稻黄熟期至蜡熟期最低气温低于13℃,发生生理性青枯的风险就较大了。一旦发生严重的生理性青枯,稻米产量和质量均会大幅度下降。
对这些水稻,建议在低温来临之前对田间灌大水体溶氧丰富、温度较高的水,建立较深水层保温,尽量避免水稻根际温度降至17℃以下,这样不仅有利于防止生理性青枯,而且有利于保持田间小气候温度,维持水稻灌浆,缩短水稻灌浆中止的时间,利于籽粒在温度回升后恢复灌浆。
从近期情况看,9月下旬的降温,已造成较大面积水稻不同程度生理性缺水,出现叶片、枝梗、颖壳早枯等现象。这些水稻,根系活力大多不太强,遇10月上旬末这次降温,更容易发生生理性青枯。滨海、大丰、东台、射阳、阜宁等沿海地区,有很多田块土壤沙性强,水稻根系分布浅(近期到田里拔动稻株,可见表层土壤上下晃动幅度较大),降温期处于表层的根际土壤温度容易下降,根系活力容易丧失,也容易发生生理性缺水和青枯。对这些田块,要特别注意采取灌深水保温护根等措施,保住水稻,避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降温过后如果有连续阴雨,注意雨前收获。据天气预报,10月中旬初苏皖大部分地区有连续3~4天的阴雨天气。一旦水稻在10号前后青枯倒伏,再遇雨就麻烦了。
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范围锋面雨,冷暖空气交汇、相持形成的大范围连续阴雨,比较容易预测和预报,预报准确率较高。天气预报局部地区有雨,雨不一定下。如果预报有大范围降雨或连续阴雨,则基本上会出现雨水天气,雨量、雨日多点、少点而已。
问:我的稻子10月15号前后能收割,现在青枯会不会影响产量?
答:水稻生理性青枯,是稻株体内严重生理性缺水引起的。水稻根系在低温条件下吸水能力下降,而地上部茎叶在晴天蒸腾失水快,失水量大于吸水量时稻株体内就会生理性缺水,严重时水稻整株迅速枯死,叶片等绿色部位快速干枯呈青白色,茎秆因脱水而萎瘪,容易倒伏。
水稻灌浆后期,距成熟收获时间不长,不超过10天时,其叶片通常已老化,蒸腾失水量会减少,反而不容易引起茎秆严重失水出现整株青枯和倒伏的现象。因此,一般不再通过灌水保温的方法来防止生理性青枯,以免地烂影响收获和后茬种麦。
据天气预报信息,10月上旬末,苏皖各地特别是北部地区会出现较强降温,最低气温会降至7℃左右,且低温持续时间较长,低温期以晴天为主。这种天气条件下,处于黄熟期和蜡熟期的水稻发生生理性青枯的风险很大。此次低温过后,部分地区有阴雨经过,可能对水稻收获造成不利影响。
预计10月15号可以收获的水稻,如果遇上旬末降温而较严重生理性缺水,对灌浆有一定影响,由此对稻米产量和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倒伏,甚至再遇阴雨,则会增加收获难度和收获费用,稻谷收获损失也会比较大。建议根据天气条件等,酌情在雨前抢收。如果推迟到雨后收获,宜酌情采取措施防水稻严重生理性青枯和倒伏。
(来源:水清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