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麦在西南麦区处于灌浆至乳熟期,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麦区多为抽穗至扬花期,华北麦区处于拔节孕穗期,西北麦区处于返青拔节期。截至4月17日,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累计发生2.3亿亩次,同比减少9.9%,比2周前(2019年4月23日之前的2周,下同)增加36.7%;累计防治1.9亿亩次,同比减少13.1%。麦蚜虫量高于上年,赤霉病陆续开始显症,纹枯病接近上年,条锈病、白粉病等其他病虫害总体轻于上年。
1 发生动态
(1)条锈病在西南、江汉平原、西北和黄淮等麦区9省251个县累计发生687万亩,与上年相比减少42个县,同比减少5.9%,发生面积比2周前增加57.9%;防治面积1,104万亩次,同比减少6%。西南麦区已处于发生盛期,重庆平均病叶率为6.1%,同比减少1.1个百分点,合川局部田块最高达100%。陕西南部的汉滨、勉县发生较为普遍,平均病叶率为0.25%,最高为1.2%。江汉平原多点片发生,发病中心病叶率为6.1%。黄淮麦区目前多处于零星至点片发生。西北麦区甘肃南部多零星发生,以单片病叶为主,发生程度明显轻于常年同期。
(2)纹枯病在江淮、黄淮、华北、西南等麦区累计发生8,747万亩,接近上年同期,比2周前增加21.2%;累计防治8,009万亩次,同比增加7.6%。江汉平原麦区平均病株率为3.4%,襄阳最高为70%。华北、黄淮、江淮麦区发生较为普遍,平均病株率为3%~10%,发生程度接近上年同期,淮北、沿淮、沿海和山东西南部、半岛和鲁中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最高病株率为30%~65%,局部重发田块最高达100%。
(3)白粉病在西南、西北、江淮、黄淮等麦区累计发生794万亩,同比减少35%,比2周前增加94.3%;累计防治678万亩次,同比减少29%。大部麦区轻于上年同期,西南麦区重庆平均病叶率为4.3%,丰都局部田块最高病叶率达75.3%。江淮、黄淮麦区发生明显轻于上年,平均病叶率多在2.5%以下,山西芮城、陕西汉中等地局部重发田块病叶率达40%~100%。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川坝河谷区和成县部分麦区重发田块病株率达100%,病情较常年偏重。
(4)赤霉病在西南、长江中下游、江淮等麦区开始逐步显症,累计发生面积39.1万亩,同比减少47.3%,累计防治面积1,920万亩次,同比减少32.4%。西南麦区重庆平均病穗率为2.2%,同比减少1.5个百分点,忠县局部田块最高达24.3%。江汉平原平均病穗率低于0.1%,个别感病品种最高为18.5%。安徽沿江、陕西南部麦区零星发生,病穗率为0.2%~1.5%。
(5)蚜虫累计发生面积4,945万亩次,比2周前增加88.5%,防治面积3,246万亩次,接近上年同期。西南麦区一般百株虫量为180~438头,贵州兴义、重庆荣昌局部重发田块最高分别达3,500头和2,000头。江汉、江淮、黄淮麦区平均百株蚜量为50~81头,局部重发田块达1,000~2,500头,江苏淮北部分田块达5,000头以上,重于上年同期。华北麦区平均百株蚜量为1.2~5.8头,河北吴桥最高为250头。
(6)吸浆虫在黄淮、华北、西北等麦区累计发生803万亩,同比减少48.6%,比2周前增加11.4%,明显轻于上年;防治36.7万亩。主要发生区每样方虫量为0.7~1.4头,宁夏平均为4.6头,平罗局部为18头,河北鹿泉局部田块最高虫量为160头。
此外,茎基腐病在江淮、黄淮、华北等麦区发生较为普遍,山东发病田病株率为5%~30%,最高为100%;河北邯郸局部地区发生较重,病田率10%~38%,病株率6.8%~26%,发生程度仅次于普遍发生的2018年。
2 防控进展
进入4月以来,小麦由南至北进入拔节至扬花期,小麦条锈病流行加快,赤霉病预防在即,病虫防治进入关键期。各地高度重视、提早部署,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迅速掀起小麦病虫防控高潮。截至4月17日,全国小麦病虫害防治面积近2亿亩次,为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蔓延为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病虫防控工作部署。农业农村部4月9日发电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监测预警,搞好分类防控,推进统防统治,精准指导服务。各地高度重视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多次就小麦赤霉病防控作出批示,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防控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江苏省政府分管领导4月11日在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要全力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河南省政府4月4日召开豫南地区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紧急会议,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等省农业农村厅加强工作部署,及时召开防控现场会,印发明传电报或通知,要求各地提高认识、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各级植保技术部门及时制定印发小麦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意见和防控方案,细化防控措施,加强工作调度,确保防控各项工作部署到位,有序推进。
二是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各地加密加力监测调查,完善信息调度和会商预警制度,四川省于上年12月启动了条锈病等小麦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值班和周报制度,江苏、河南等省于4月中旬启动了赤霉病防控调度日报制度,安徽等省启动了一周两报制度,确保小麦病虫信息渠道畅通。全国农技中心和各小麦主产省先后组织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专家对小麦重大病虫发生趋势进行会商分析,及时发布趋势预报,并通过新闻发布会、报纸、电视、广播和微信等平台加大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共发布情报、动态和警报1,000多期,发布电视预报200多期,印发防治技术资料150多万份,发送手机短信300多万条。
三是加强病虫防控物资保障。中央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早到位,各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充分利用经费,专项用于小麦主产县(市、区)开展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防控。同时,各地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强化防控物资保障。据初步调度,全国小麦病虫防控经费统筹达10多亿元,农药采购调集、施药机械准备和统防统治队伍动员全面落实,确保防控行动开展。针对赤霉病发生形势,河南、安徽省分别筹措资金2.7亿元和1.8亿元,不少市县也积极筹措病虫防治资金,用于赤霉病防控药械政府采购和开展赤霉病统防统治。
四是加强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农业农村部及早印发了《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制定了小麦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各小麦主产省制定了本省小麦重大病虫全程防控指导意见,印发了小麦病虫防治技术明白纸,加强了做好小麦病虫全程防控工作的媒体宣传和技术培训。在防治关键时期,下派技术指导组,分赴小麦主产省开展防控技术指导。各地还抓住防控关键时期,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包村联户技术指导,提高防控技术到位率。
3 下步发生趋势
据国家气象部门预报,4月下旬,全国大部麦区气温正常或偏高,江汉、江淮、黄淮及华北、西北等麦区有多次降雨过程,有利于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流行,有两天以上连阴雨天气的区域要重点做好赤霉病预防控制。5月,长江中下游、江淮等麦区降水偏多1~2成,将加重小麦赤霉病流行危害;华北、西北东部等麦区气温偏高0.5~1℃,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偏高1~2℃,对穗期蚜虫繁殖危害有利。各地要加强监测和信息调度,及时发布预警,指导科学防控。
(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