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19,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值此举国共庆大喜之际,我们回眸风云激荡的中国农药行业发展,领略中国农药的艰辛与辉煌。
风雨兼程迈征程
2019年7月9日,大型纪录片《农药》首集《功不可没》在CCTV7套《科技苑》播出。纪录片创作团队,历时3年,行程近80万公里,在国内外采访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农药专家,客观地反映农药真实面貌以及科普农药知识,追忆了中国农药的发展历程。小行业关乎大民生,农药是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联合国相关数据显示,如果停止使用农药,农作物将减产32%,在中国,这意味着将有3.5亿人挨饿。使用农药带来的收益大体上为农药费用的4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农药工业迅猛发展的70年。旧中国的化工几乎空白,农药工业只有零星的规模极小的手工作坊小厂,能生产的只是信石、砒酸钙、砒酸铅、石硫合剂、鱼藤精、王铜等几种矿物农药和植物农药,品种单一,产量极小,每年仅几十吨。农业病虫害仍无药控制,仅蝗虫灾害平均每3年大发生1次。
历经70年的光阴穿梭,2~3代中国农药人的艰苦拼搏,能每年从虫口、病魔等夺粮30%~35%的农药,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农业生产资料。而且国产农药品种从杀虫剂占70%到杀虫、杀菌和除草剂分别占31.2%、8.8%和60%,高残留农药产量占农药总产量的比例从70%降至3%以下。中国一跃为全球农药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正挺进在世界农药制造强国征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农药工业发展新纪元。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把建立和发展化学农药工业列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艰难起步。
1949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胶东行政公署以1,340匹布(折合人民币3,900元)购买了建益化学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山东农药制造厂,隶属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
1950年黄瑞纶、邢其毅、周长海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种子消毒剂有机汞化合物的试制,汞制剂的制备》一文。胡秉方、陆钦范等研究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其中陆钦范开始了对硫磷的小型生产。1950年,四川泸州化工厂有机氯滴滴涕生产车间仅用一年即投产,生产了113吨滴滴涕。1951年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病虫药械厂先后研制生产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标志着我国开创了化学有机合成农药工业。山东以三氯乙烯为原料在国内首先试制成功了粮食熏蒸剂氯化苦。据中国化工通史记载,解放初期在蝗害区3,770亩农田抗灾,使用六六六不仅节省治虫的劳力,而且控制了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1951年用药700吨,1956年以后蝗虫不再成灾。
化学农药的防效催生了农药新厂布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山东、四川泸州、郑州、上海、天津、连云港、南通和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新建、扩建农药厂。1952年,沈阳、天津、大沽等相继建设了六六六和滴滴涕生产车间。浙江化工所研制生产出毒杀芬。1957年底天津农药厂建成我国第一个有机磷农药厂。1958年上海试制成功并投产另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同年,中国的代森铵、代森锌、福美双、福美锌等有机杀菌剂开发成功并投产。
1962年,杨石先先生《关于我国农药生产,特别是有机磷生产的几点意见》受到国务院重视后,在天津筹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先后开展有机磷化学及有机氟、有机硼等领域的研究。
1965年9月,落实周恩来总理要大抓农药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工作指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工业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农药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订了把农药年产量由69万吨提高到100万吨的方案,确定了一批技术攻关项目,掀起农药生产新高潮。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1966年实现了年产百万吨的目标,农药产量比上年增长了36%。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大蒜中分离出一种杀菌成分,经合成筛选出优良农药抗菌素402,这是中国首次仿生筛选成功的杀菌剂。国家又陆续建设了一批综合性农药厂,如山西永济、湖南资江、甘肃永清、湖北沙市等农药厂,久效磷、螟铃畏等3种有机磷农药以及除草剂燕麦敌,杀菌剂叶枯净,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等新农药,先后投入生产。这期间,沈阳化工研究院改进六六六生产工艺,实现连续化生产,还进行杀螨砜、三氯杀螨砜等有机氯农药,乙基内吸磷、对硫磷、甲基内吸磷等有机磷农药,2甲4氯钠盐、敌稗、五氯酚钠、燕麦敌2号、除草醚等除草剂,代森锌、代森锰、2,4,5-三氯酚铜、克菌灵等杀菌剂的研究,成为中国农药研究的最早、最主要的部属研究院所,省市化工(农药)研究单位江苏所、浙江所、四川所、湖南所、安徽所、上海所、山东所、广州所等也做了大量仿制工作。
60年代末试制投产的主要原药品种有:杀虫剂滴滴涕、磷胺、乙基1605、苏化203、久效磷、3911等;杀螨剂三氯杀螨砜、一氯杀螨砜;杀菌剂代森锌、福美胂、菲醌、退菌特;杀线虫剂二溴氯丙烷;除草剂2,4-滴丁酯;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等。
1965年毒杀芬经浙江省化工研究所研制成功,福建、江西相继生产,总产量很快增加到近万吨,成为当时主要农药产品之一。
1967年起,稻瘟净、异稻瘟净以及井冈霉素相继研制成功并投产,对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起了重要作用。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由于地少人多,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加之工业基础较好,原料配套条件较好,因此新建农药厂也较多。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甲拌磷等一大批有机磷杀虫剂相继投产,产量提高很快。其中,江苏建湖农药厂(现剑牌农化股份)“五五”期间,承担省科技技改项目——50吨/年(100%)苯达松(灭草松),通过省级鉴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六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吨/年(100%)粉锈宁(三唑酮),通过化工部组织的中试鉴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0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张少铭先生等人合成并筛选出多菌灵,1971年完成中试,1973年投产,比巴斯夫公司至少早两年。多菌灵在防治长江中下游小麦赤霉病灾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期间,仿制农药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等也相继问世、投产。1972年我国宣布停止赛力散、西力生等有机汞的生产,1973年禁止使用。又不断研究出其它高效杀菌剂,例如甲基硫菌灵、甲霜灵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以及三唑醇、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等产业化,也使农药工作者对蓄积性慢性毒性的认识有了飞跃。
1973年,当时的燃料化学工业部在江苏省南通召开了全国农药生产经验交流会。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药专业会议。会议明确了农药生产和科研的主要任务,发展杀螟硫磷、杀虫脒、胺甲萘、多菌灵等品种的生产,使中国农药工业又大步向前发展。天津农药厂、杭州农药厂、上海农药厂、南通农药厂、青岛农药厂、张店农药厂、重庆农药厂等十几个厂逐步发展成骨干企业。一些国产品种的有机氯农药研制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六六六最高年产量曾达到35万吨,加上滴滴涕年产量达2.5万吨左右,以及艾氏剂、狄氏剂等多种有机氯农药,年产能力和产量共达40万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中国陆续研制出一批有机合成农药,70年代后,陆续投产了敌锈钠、亚胺硫磷、甲胺磷、倍硫磷、杀螟松、辛硫磷、异丙磷、西维因、害扑威等品种,结束中国农药只能仿造不能研制的历史。上海农药研究所等研制的井冈霉素和金核霉素等农用抗生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井冈霉素是从中国井冈山地区的土壤中发现的菌株,经试验研制成的农用抗菌素新品种,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效。
科技支撑快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药被列为战略物资,实行按计划供应,并依靠大量的进口农药满足国内农业防治病虫草害的需求。
1978年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药工业仍较薄弱,年产量约为53万吨,品种较少且以高毒农药为主,高毒、高残留农药比例占70%,很多农药品种要依赖进口。
随着改革开放和登记制度的实施,引进一批当时比较先进的农药新产品和新技术,使中国农药工业在80年代上了新台阶,初步形成了包括农药原药生产、制剂加工、配套原料中间体、助剂以及农药科研开发、推广使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一体化的农药工业体系。安徽省化工研究所成功研制敌百虫可溶粉剂,1978年化工部在张家口召开了取代六六六、滴滴涕座谈会。化工部组织氯碱及农药中间体生产技术考察团,考察了法、美、德、瑞士、瑞典等国,在北京燕山引进了一套1.2万吨/年的间甲酚生产技术和装置。1979年化工部又组织农业化学考察团赴美国、日本、意大利、荷兰、瑞士、英国的36家公司,考察了杀虫剂和中间体呋喃酚、克百威、涕灭威等。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施带动了农药消费,中国农药产量达33.13万吨。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中国有机磷农药开发和生产进入一个新时期,开发投产的农药品种有:杀虫剂甲基异柳磷、地亚农、蚜灭多、涕灭威、灭多威、残杀威、双硫灭多威、杀灭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三唑锡等;杀鼠剂敌鼠钠盐;杀菌剂粉锈宁、甲基立枯磷、代森环、菌毒清等;除草剂草枯醚工艺改进、绿磺隆、胺草磷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784-1、助壮素、三十烷醇等。农药的剂型有乳油、粒剂、悬浮剂、粉剂及可湿性粉剂、水剂、烟剂等。化学农药已具备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粮食熏蒸剂等八大类品种。
1984—1986年,杀虫剂年产量达18万吨,主要是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胺磷、马拉硫磷、辛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氧乐果等,较快地解决了六六六、滴滴涕的取代问题。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由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开发的从广东揭阳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7051菌株,后经鉴定证明该菌株与S. avermitilis Ma-8460相似,与阿维菌素的化学结构相同。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立项研究并生产开发此药。
1996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曾成立芸苔素内酯产品的全国应用推广协作网,组织各省农业厅土肥站大力推广,如今数十家企业登记,数百个品名产品蜂拥而出,应用面积累计数10亿亩次。芸苔素内酯在提高作物抗逆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作物增产和农户增收等方面贡献巨大。
1998年浙江龙湾化工自筹资金400余万元,历时4年的刻苦钻研和反复实验,终于创制发明了龙克菌(噻菌铜)新型杀菌剂,开创了中国民营农药企业创制新农药的先河,结束了中国仿制和混配国外农药的历史,获中国石化科技发明一等奖。
2008年2月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批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中,农药类涉及24种,包括毒蝇磷、甲拌磷、氧乐果、异柳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克百威、涕灭威、灭多威等。2012年4月,农业部、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第1745号公告,对百草枯采取限制性管理措施,逐步淘汰百草枯水剂在国内的生产、销售。
21世纪以来,杂环类农药和生物农药大放异彩,杂环类农药和生物农药几乎占中国农药总产量的2/3。生物农药主要品种有:杀虫剂Bt系列产品;杀螨剂浏阳霉素;银杏杀菌剂,植物增效杀虫剂苦参碱、黎芦碱等;杀虫剂阿维菌素、高效专用杀菌剂木霉菌等。出现植物、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复配的新型农药如杀虫剂苦·氯、杀菌剂檗·酮·苦参碱等,杀菌剂棉花抗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等。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模范企业很多。如浙江新安化工集团非常注重技术创新,开创草甘膦绿色生产路线,完成了氯元素循环、磷元素循环等多项技术。70年来,中国农药工业走出了一条由仿制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特色之路。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农药国际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中国原药出口量长期大于制剂,在世界行业里充当底层制造者,2011年制剂出口数量占总出口量的53%,首次超过出口量的一半。制剂出口量持续增加,显示中国农药企业制剂生产和加工能力在增强。
2018年,中国农药出口金额80.72亿美元,出口数量140.53万吨。“一带一路”国家已遍布中国农药的足迹。进口中国农药最多的是美洲,农药第一出口大国是美国,其次是巴西。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国,能生产500多种原药,几十种剂型,1,000多种制剂,且环境友好型农药成为主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以市场化取向改革为核心的体制创新直接促进了中国农药工业的大发展。中国农药上量很快,表现在产量大、企业多,从业人员多等方面,从2006年起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农药生产国。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农药数量650种左右。从2001年到2013年,中国农药产量由69.6万吨增长至319.0万吨,增长了3.58倍。到2017年,中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294.1万吨,2018年农药负增长,产量为208.3万吨,同比下降9.5%;农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324亿元,同比增加12.9%;利润227亿元,同比增加37.9%;农药原药出口交货值470.92亿元,同比增加18.7%。2017年累计生产农药294.1万吨,农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80亿元、利润总额260亿元,在解决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上功不可没,无可取代。
全国农药生产定点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00多家。由于安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上游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产品成交价格持续回落,农药行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另外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不旺、高毒农药禁限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药行业整体上呈现价格低位运行的态势,徘徊在微利保本期。在零增长中,杀虫剂用药量逐年下降,杀菌剂、除草剂上升,进口农药使用量比例上升。
由于国家鼓励农药企业做大做强,农药企业正进入两极分化期。只有安全、环保、智能化搞得突出的农药生产才能走出困境,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强的品牌溢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量使用的乳油、可湿性粉剂产品产量在逐步减小,剂型发展的方向是水基化、粒状化。就产品配方而言,乳油与水乳剂相比所使用的乳化剂发生了较大的性能变化,更加注重对亲油、亲水基团的筛选。水分散粒剂的加工也使得对分散、润湿剂性能要求更加苛刻。较低分子量、结构单一的品种已不能适应新剂型产品的需要,现在几乎所有的水乳剂加工都采用高速均质机使油珠的微粒直径减小,悬浮剂则将效能较低的立式砂磨机改成粉碎效果更佳的卧式砂磨机,使悬浮剂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
中国生产的农药总量、农药企业的真正数目一直是约估数值,农药使用总量中还有林业、卫生、公共防疫、草原、建筑、园林、杀鼠等用药数据需要关注并加以归集。权威且统一的农药行业数据只有随着农药管理新秩序完成才能解决,依据中国农药二维码赋码生产监管数据体系就能掌握真实经济动态。
中国新农药创制体系持续完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新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之一。农药工业已形成了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科研开发和原料中间体配套在内的完整农药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中国新《专利法》和《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的颁布,在法律法规上结束了仿制历史。同时,国家将新农药创制列为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杀菌剂氟吗啉就是该计划的结晶,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现有自主研发50多个农药品种。氟吗啉、毒氟磷、环氧虫啶、氯氟醚菊酯、氰烯菌酯、噻唑锌等50多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效新品种;研发推广了吡啶、氯代三氟甲基吡啶、乙基氯化物等关键中间体及不对称手性合成、催化加氢、定向硝化氯化、生物拆分等绿色新工艺;农药安全性评价GLP体系建设已与国际接轨。
1993年9月辽宁兴城召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与江苏建湖县农药二厂联合主持的扫螨净应用技术交流会。克胜牌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对红蜘蛛特效,将国外高价产品挤出国门。
1996年3月由沈阳化工研究院退休专家任四方主持自主研发独特生产工艺,被誉为“跨世纪新农药”的吡虫啉在克胜集团投入工业化生产,当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
2006年度石油和化工科技奖励授奖大会上,在科技创新含量最高的技术发明一等奖10个获奖项目中,新型农药创制项目就有3个,即新型杀虫剂硫肟醚(HNPC—A9908)、呋喃虫酰肼(JS118)和高效杀菌剂烯肟菌酯。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成立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沈阳化工研究院及南开大学)和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依托上海农药研究所、江苏农药研究所等),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工作,使中国农药创制步入正轨。国家级农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字头平台领军行业,我国新化合物合成能力已达到3万个/年,筛选能力达到6万个/年,创新性成果产品不断出现。
2014年8月,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教授受邀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IUPAC国际农药大会做大会主旨报告《有效创制新农药品种的途径:中间体衍生化法》。中间体衍生化法为新农药原始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使新农药创制的复杂过程简单化,并确保农药品种专利权稳定、性价比优势显著。1999—2013年,刘长令团队采用中间体衍生化法,选用便宜易得、安全环保的原料(中间体),采用易于工业化的化学反应,大幅提高了“高效低毒、环境友好、性价比优势突出”候选化合物的发现几率,从3万个化合物中可选出3个农药品种和10多个候选农药品种,使新农药创制成功率提高了90%。用“中间体衍生化法”,刘长令团队已研发出杀菌剂氟吗啉、唑菌酯,新型除草剂SY-1604,安全高效杀菌剂SY-1602,新型杀虫剂SY-1606。青岛清原发明的环吡氟草酮和双唑草酮已获准登记并实现产业化;山东联合的杀菌剂氟醚菌酰胺已获准登记并实现产业化。大幅度提高中国的新农药创制效率与成功率。
剂型正在向水基化、无尘化、控释、缓释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省工、省力产品备受青睐。生物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保鲜剂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产品、新制剂发展迅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农药的自主创制明显提速,农药创制研究的主要单位有沈阳化工研究院、湖南化工研究、浙江化工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截至2016年11月底,中国创制并获得登记的品种共48个,其中杀虫剂15个,杀菌剂22个,除草剂7个,生长调节剂4个。
1999年在沈阳化工研究院诞生了氟吗啉,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实现工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氟杀菌剂,同时也是第一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的农用杀菌剂,以及第一个获得美国、欧洲发明专利的新农药品种。
2013年10月28日,全球2013 Agrow颁奖典礼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新安集团董事长王伟获得由Agrow颁发的终身成就奖。“Agrow Awards”奖项相当于全球农化行业的“奥斯卡”,是全球农化巨头在作物保护行业展示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标志奖项,该奖项由10位国际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审。
2016年7月28~29日,李正名和沈寅初两位院士荣获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农药学终身成就奖。生于1931年的李正名院士,作为有机化学与农药化学家,长期从事有机磷化学、无害化农药、新农药创制与品种开发及有机立体化学研究。1990年起带领团队开展新型绿色农药研究,修改了国际有关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构效理论,创制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两个超高效绿色除草品种,曾担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应用化学部中国代表。生于1938年的沈寅初院士,研究成功中国第一个用量最少、对环境最安全、对人畜无毒害的井冈霉素新农药,建厂30余家,为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奠定了基础;研究成功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建立了中国第一套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的工业化装置,推广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业中应用。
2018年8月,李宗成和徐振元两位教授荣获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农药学科特殊贡献奖”。李宗成教授组织开发并推广一批重要农药品种技术转化,在沈阳搭建了新农药创制平台并建立农药安全评价体系,开创了与国际新农药创制合作。徐振元教授致力农药研发,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将研发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18年10月,经过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创新贡献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授予“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戚明珠”和“红太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杨寿海”终身成就奖。戚明珠长期从事拟除虫菊酯农药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在菊酯类农药领域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扬农菊酯项目是国家发改委首批高毒农药替代国债项目。用拟除虫菊酯替代高毒农药,药效好、用量少、更加安全环保。“红太阳不能没有世界农业,世界农业也不能没有红太阳”,在巴拿马世界农药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秘书长在发言中一语道出红太阳已成为世界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寿海和他的“红太阳”系列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成为世界农业资源性公司,连续荣膺世界农药“奥斯卡”金奖——最佳供应商称号,改写了中国农药民族工业没有世界品牌的历史。
飞防作业爆发增长。2013年起植保无人机还多处于田间试验、演示示范和培育市场的阶段,到2017年则真正进入规模作业的时代。在庞大的市场需求、植保无人机技术不断改进、生产企业和飞防服务组织涌现、国家补贴政策出台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2017年航空植保呈现爆发式增长,飞防作业面积有了大幅跃升。河南省安阳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河南标普农业和安阳农飞客等服务组织,抽调近400余架植保无人机在全市122.9万亩高标准粮田实施病虫防治航化作业,这也是我国首次实现植保无人机百万亩规模化作业。2017年河南飞防作业总面积为1,077万亩次,比2016年增长两倍之多。9月,极飞调度1,000多架P20植保无人机,在新疆开展脱叶剂喷洒作业超过百万亩。
2017年,农药零增长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3年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据严格的田间试验和科学测算,2017年农药利用率达到38.8%,比201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农药使用量3万吨(实物量)。如黑龙江省2017年采取省财政补贴50%更换了20万套喷头和喷头体投入到春季除草作业中,仅此一项每年可直接减少全省农药使用量1,800多吨。河南主攻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的防治,筛选用量小、防效高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来进行替代,使用药量较常规用药减少10%~80%。湖南推广应用农业生态调控、抗性品种应用、翻耕灭蛹、水稻种子处理与秧苗送稼药、植物生长调节与免疫诱抗等十大农药减量技术,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
行业监管迈新步
中国的农药管理法规政策、技术、方法等都有很大进步和发展。20多年来农药的生产管理持续变革,先为化工部,后纳入工信部。2017年进入农业部,即现在的农业农村部全程管辖。
1963年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建立,承担中国农药登记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农药登记管理、质量检测、生物测定、残留监测等工作。1978年农技“五级一员一户”取代“四级推广网”,1979年农林部在全国29个县试办县级农技推广中心,1982年农牧渔业部组建全国植物保护总部,形成中国现代农技推广体系雏形。1995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负责全国有害生物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等重大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等工作。
1997年国务院颁布《农药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发布的第一个农药管理法规,是加强农药行业法制建设的重大举措。自此中国农药管理监管主体框架初步建成。农业部负责登记,化工部负责农药生产监督和质量监督,制定农药工业发展规划,负责农药企业开办审批、农药生产许可证件、农药生产批准证书的办理和发放。
2007年12月6日农业部通过的《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自2008年1月8日起施行,对农药的标签进行规范。
2017年6月1日,新《农药管理条例》施行。《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农药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试验管理办法》《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及《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等6个配套规章,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新《条例》规定:中国农药从登记到生产,再到销售各环节管理都由农业农村部管理,实现了“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的重大变革。取消农药临时登记,允许新农药研制者申请登记,禁止低技术含量产品登记;实施农药生产许可,细化农药标签管理;实施农药经营许可制度;首次明确使用者义务,完善农药使用指导分工,增设农药废弃物回收、追溯、召回等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新条例取消专营,规定实施农药经营许可证制度,经营人员须56课时专业培训资质、高毒农药限制经营等。正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药市场流通混乱现象。
农药生产实现农药生产许可,改由省级农业部门颁发,农药经营许可区别情况在县级及以上申请。2018年1月1日起,农药生产企业、向中国出口的农药产品农药标签上应当标注符合规定的32位的二维码。农药一瓶一袋二维码赋码溯源生产更将中国农药管理推进了一大步。困扰农药行业数十年的农药生产企业与农药登记企业不相符,行业统计口径不一问题得以根本性解决。处于中国改革前沿的广东省已将全省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及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公布,提高了行业透明度及监管公信力。
农药企业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大,风险很高。中国农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过去“跑、冒、滴、漏”严重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装备已被淘汰,很多企业已实现设备大型化、工艺连续化、操作自动化、车间清洁化、工厂绿色化。农药生产逐渐向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废”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新设农药企业必须进入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农药企业迁址和新增原药生产范围的,必须进入地(市)级以上化工园区或工业园区。同时要求农药生产企业必须淘汰高污染、高风险的落后产能,不得生产国家淘汰产品,不得采用国家淘汰的工艺、装置、原材料从事农药生产,不得新增国家限制生产的产品。
2017年全国开始环保大督查,市场大洗牌,给生产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除了原材料上涨带来企业成本的上涨,人力成本也逐年在增加,制约着中小农资企业的发展。根据《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要求,从2019年1月1日起,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企业须为每一个员工全额缴纳社保。进园入区正推进农药生产大洗牌。农药生产企业由以前的数千家压缩至2,000家左右,未来数年企业数还会下降,进而大幅提升中国农药生产集中度。农药企业环境修复的任务也接踵而至,如此推动农药生产原材料的上涨,农药制造成本向施药终端环节分流,农药涨价成为必然。
中国围绕农药的服务创新越来越强烈。企业间竞争已演变成服务竞争,未来10年农资服务收入是农资销售收入的两倍。
农药经营暴利时代正终结,赚高额差价模式不能持久。互联互通条件下,信息对称而透明,单纯靠中间差价不能维持多久。顺应形势,农药制造商都要最大限度发展农药用户,而不是渠道商。
行业自律创品牌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成立于1982年4月。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成立于2006年9月。农药行业协会分别成立各类主要大宗农药的协作组、各类专业委员会,在农药品牌建设、行业数据收集、行业标准制订、行业品牌推荐、行业自律、信用评级等方向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各类会议分类越来越细,系列活动见证行业自律活力的强大。
1985年原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由信息处牵头,联合各省植保站,吸收部分地、县级植保站(公司)成立了全国植保信息网。当年全国植保信息网理事会决定召开第一届全国植保系统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产品交易(订货)会,其后形成一年一度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的全国植保大会即全国农药(械)信息交流大会,轮流在各省会城市举办。中国农药界另一大型展会为每年3月在上海农药进出口CAC大型展会,具有更加国际化的影响。连同各省级农药展示会,每年农药企业会议成本压力不小。近年全国性农药协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多批团队出国考察,分赴欧洲、美国、澳新、泰国等国家与当地农药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开拓中国农药企业代表的全球化视野。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牵头办成了农药运输分类管理,大大减轻了农药运输环节的繁琐程序,降低了运营成本,为农药运输松了绑减了负,惠及亿万农民。
中国是农药生产和出口大国,其中经常使用的是几十种非专利农药产品,如吡虫啉、草甘膦、乙草胺、阿维菌素、菊酯类农药、毒死蜱等。这些大宗产品的销售额和出口均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产大宗产品左右着市场,左右着全球农药的价格。2010年1月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联合行业内23家吡虫啉生产的骨干企业首先成立了吡虫啉产品协作组。之所以是吡虫啉生产企业先成立自律组织,是因为它是全球农药市场销售的领先品种,位居杀虫剂销售额榜单的前列,在全球植保行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吡虫啉原药生产占世界吡虫啉产量的80%左右,占全球销售额70%~80%的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也从中国江苏克胜等企业大量采购吡虫啉原药。
通过吡虫啉行业协作组的协调和自律,向有关方面提出监管建议,共同投入人力财力提高了吡虫啉产品的质量,共创中国吡虫啉的品牌,进一步提升中国吡虫啉系列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接着中国2,4-滴、阿维菌素、吡蚜酮、草铵膦等共17个大宗产品协作自律组织成立,为行业自律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009年,为表彰60年来为中国农药行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工作者,中国农药工业协会6月起在全行业评选出了南开大学陈茹玉、李正名、上海农药所沈寅初、江山农化蔡建国、农药工业协会曹承宇、湖南国发曹素芸、中国农大陈万义、科尔化学陈学林、浙化科技陈杰、广州化工研究设计院成家壮、华中师范大学贺红武、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胡笑形、南开元素所黄润秋、浙江农药工业协会姜书凯、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冷阳、沈阳化工研究院李彬、山东农药研究所李德军、四川化工研究院李缉超、中化化工科研总院李秀芬、沈阳化工研究院李宗成、安徽化工研究院国家农药剂型中心凌世海、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深圳诺普信卢柏强、常隆陆明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江苏扬农戚明珠、华东理工大学钱旭红、山东侨昌任立生、沈阳化工研究院尚尔才、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邵振润、浙江工业大学沈德隆、贵州大学宋宝安、东北农业大学苏少泉、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屠予钦、新安化工王伟、沈阳化工研究院王大翔、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王律先、大连瑞泽王正权、中农科院植保所吴奎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文君、江苏克胜吴重言、安徽华星谢平、武汉科诺谢天健、浙江工业大学徐振元、山东联合许辉、江苏天容许网保、江苏农药研究所薛振祥、红太阳集团杨寿海、江苏苏化杨振华、石油和化工规范院尹仪民、江苏长青于国权、浙江禾本曾仲武、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公司张湘宁、上海农药所张一宾、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张子明、江苏省农药协会周荃、江苏扬农周其钧、浙江新安化工周曙光等60位在科研、管理、营销、教学以及生产第一线等方面曾经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全国农药企业都不同程度参与了行业的名目繁多的排名、评比等宣传活动,行业中各种类型的会议此起彼伏。随着农药企业向农业服务转型,与农药相关的农业其他类型会议邀请逐年增多。真正负责任的农药品牌企业都在致力营造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持续追加新产品新剂型的研发投入,通过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来改造农药流水线,零距离服务新农村种植组织、家庭农场。
1985年全国植保技术推广系统和农药(械)生产企业及经销商,通过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订货)会,简称“双交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洽谈。从1997年湖南长沙“双交会”达万人规模后,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植保推广系统的盛会,成为行业风向标,引导行业持续发展。
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农药企业达79家,10亿元以上的农药企业有50家,3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其中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兼并重组,销售额更是达到220.336亿元,农药行业首次出现百亿以上规模企业。目前,全国已有农药上市企业57家,农药行业正在利用资本的杠杆作用迅速成长。
近年来认定一些行业名牌企业、AAA级信用企业。在行业中诞生了克胜、江山、瑞泽、长青等行业名牌领跑企业,同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湖北沙隆达公司(现安道麦)是中国农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农药产量、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等经济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同行业第一。江山商标是中国农药行业第一枚驰名商标,克胜商标是新商标法颁布后第一枚驰名商标。“驰名商标”持有企业的公司名以及网址域名都会受到不同于普通商标的格外法律保护。2006年“中国名牌”榜单公布,农药企业的吡虫啉、草甘膦和菊酯类杀虫剂等农药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名牌”,这是首批农药产品进入“中国名牌”行列,也是农药行业作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行业得到政府和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国名牌止于2009年,中国驰名商标止于2017年,但农药企业获得相应荣誉的品牌无疑拥有非同寻常的品质和发展眼光。
江苏、山东一直是中国农药生产大省。不少企业踊跃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还代表全行业企业在行业大会上发声,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倡导绿色生产,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剂型。如克胜集团创业27年间,先后参与中国农药吡虫啉系列、哒螨灵系列、吡蚜酮系列等20多件产品标准、废物排放标准的制订,自1996年始一直主协办全国植保系统农药械信息交流暨订货会。2001年9月在哈尔滨发起中国农药行业联盟高峰会,还开创了中国农药塑料桶包装先河,组建了中国农药企业第一支依维柯服务车队,常年开展“农药市场万里行”推广服务活动,组建中国农药企业第一队宣传小分队,寓新农药应用知识于村头田间文娱一体,彰显着中国农药人一系列的农药营销创新之举,深得农民朋友喜爱。
苏鲁浙三地代表了国内农药行业的真实水平,作为国内传统的农药大省,江苏、浙江、山东三地的原药产量近10年来均处于前三的位置。2014 年全国农药销售百强榜单中,江浙鲁一共入围 61 家,三省百强收入总和为667.3亿元,占百强收入总和的68.1%,而原药也大多分布在这三省;在大型农药企业的比较上,国内大型农药企业接近8成都分布在江浙鲁。
2012年为给中国农药工业发展注入责任关怀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药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发布《中国农药行业HSE管理规范》,2013年发布《农药行业HSE管理体系审计条款》,2017—2018年专家组根据近4年的工作积累研讨发布了《农药行业HSE管理体系审计条款(2018年修订版)》。经过磨炼,农药企业在HSE 管理水平、技术实力、设备设施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9年初,通过企业自愿申请、现场辅导、专家现场审计,已有26家通过“中国农药行业HSE管理体系合规企业”认证。
2013年国内首家GLP实验室获得认证的是北京颖新泰康科技有限公司GLP实验室,该室可以为申请国际产品注册的客户提供多方位的产品分析测试服务,其中包括农药产品的分析测试和物化常数的测定,这是国内农药领域实验室建设的里程碑。
2017年环保核查掀起了大批企业的关停倒闭潮,大批达不到进园标准的中小企业被迫关停,或者因为无法承担各种门槛经费而关停的也不在少数。除了环保核查之外,环保税也冲击着农资企业。中国从2018年1月1日起开征环保税。许多龙头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环保税以百万计。
2018年2月,《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7年版)》发布,有65种化学农药被列入“双高”产品名录。该综合名录已在税收、贸易、金融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9月,新《农药管理条例》下第一批通过认定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公布,其中8家实验室通过多个不同试验的认定。
行业整合增绿色
农药不可或缺,为农作物保驾护航,为粮食生产提供保障。农药也是有害物质,使用不当会危害人畜,残留会通过生物链积存破坏健康。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不超标就是安全的。被妖魔化的农药对农药发展大为不利。
1952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62年全球畅销《寂静的春天》,化学对生态毒害严重警告,中国农药工业面临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以及农药技术进步及环境友好重大课题。
1998年国务院39号文件出台后,中国农药市场完全放开,在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农药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加快,农药企业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中国化工集团先后兼并了以色列马克西姆(2011年10月)、瑞士先正达公司(2017年6月)。对瑞士先正达公司收购金额达到430亿美元,成为目前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意味着中国化工成功跻身全球农化行业第一梯队,加快了进军全球市场的步伐。
2010年1月,武汉市农业局检测发现来自海南的豇豆农药残留超标,由此引发“海南毒豇豆事件”,事件再次引发中国对食品安全体系的忧思。
2016年5月,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发布《农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农药原药生产将进一步集中,到2020年,农药原药企业数量减少30%,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集团的销售额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70%以上。建成3~5个生产企业集中的农药生产专业园区,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技术领先、机制合理、经营灵活的企业将成为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登记农药产品总数38,248个,其中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登记产品数1,366个,涉及97种有效成分(不同菌株);农用抗生素类登记产品数量为2,415个,涉及13种有效成分。
2018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一、二季度共2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1%。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7%、91.8%、97.8%、98.3%和97.9%。平均还有2.9%的不合格,而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超标比例相对要高一些。但是,不能用很少的不合格来否定中国的农产品。农业农村部颁布的《限制使用农药名单(2017年版)》中,克百威被列为定点经营限制使用农药,氟虫腈除卫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以外,禁止在其他方面使用。克百威自2018年10月1日起,禁止在甘蔗作物上使用。
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一是农药使用量减下来。据统计,连年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二是农药利用率提高了。据测算,2017年农药利用率达到38.8%,比201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若按农药利用率38.8%计,也就是至少61.2%的农药是留在土壤、大气、水里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农药利用率60%比,中国农药利用率提升还有极大空间。
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除了进一步改进栽培技术、改良品种以外,使用农药自然是一个主要手段。农药既无可取代,又要竭力削残。中国已建严格农药残留标准,也就是以一个人一生天天吃某种农产品和可能吃的最大量来计算。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物种差异以及孕妇和儿童的安全,再增加100倍的安全系数,因此标准是严厉的。
严厉控制剧毒高毒农药,发展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绿色防控等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
2017年,农业部选择22个省的150个重点县组织开展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集成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引导形成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提升绿色防控档次和水平。各地因地制宜集成了一批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南方稻区,集成了“田埂种草+深水灭蛹+灯诱+性诱+高效低毒农药”的全程绿色防控模式;东北春玉米区,集成了“白僵菌封垛+赤眼蜂防螟+生物农药”的防控模式;茶叶、果树产区,集成了“茶林间作、果园生草+灯诱、色诱、性诱、食诱+天敌+生物农药”的防控模式;设施蔬菜产区,集成了“防雾滴棚膜、膜下滴灌控湿防病+防虫网阻隔、色诱诱杀防虫+天敌+生物农药”等模式。
从1983年开始,中国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的步伐不断加快,已淘汰43种高毒高风险农药,限用23种农药,促进中国农药行业的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现在低毒、微低毒产品比例超过82%,高毒产品降至1.4%,生物农药约占10%;制剂产品朝环保方向发展,悬浮剂、水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等环保剂型比例逐年提高。2018—2022年逐步禁用12种高毒农药,硫丹、溴甲烷在2019年全面禁用;灭线磷、氧乐果、甲基异柳磷、磷化铝在2020年全面禁用;氯化苦、克百威和灭多威2022年全面禁用……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主要出口国,全球市场有近70%的农药原药在中国生产,国际商贸话语权不断增强,农药出口基本覆盖全球农药市场,出口总量占我国农药总产量的50%左右。近年来,我国农药原药出口占比递减,而制剂出口比重不断攀升,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行业未来一体化
2006年中国已经分别在江苏如东和山东潍坊建立了农药工业产业园,这南北两个园区以实现资源优势与行业指导优势紧密结合。
农药生产分原药环节及制剂两环节,原药及制剂一体化竞争实力才能持久。原药加入适当的辅助剂(如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等),通过加工、生产制得具有一定形态、组成及规格的制剂产品,制剂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制剂的产品质量和使用量与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态稳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剂企业通过产品的深加工,掌握销售渠道资源,盈利水平逐步提升,部分实力较强的原药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也开始进入制剂领域;而部分制剂企业也加快向上游原药领域延伸,目的是抓牢市场主动权。
农药企业正由单纯农药生产向农药施用服务转变,由单品销售向植保套餐转变。种植业者分散使用背负式喷雾器的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被专业化组织使用现代化植保技术和装备统防统治的模式所替代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中,农药经销商、零售商需要拓展植保服务业务,转型为植保服务商,零售商由坐商转型为走商。农资企业或者农资店的坐店销售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求,懂农技、懂得病虫害防治,或者有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农业服务商更受种植大户或者种植创业者的青睐。种植主体由散户向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规模主体演进。
农业生产中的病虫草害防治作业,由于其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一家一户分散防治低效,抗性管理困难以及对施用者、作物、农产品安全和环境存在较大风险,是一个更迫切需要由装备有现代化植保设备的专业化组织来承担的生产作业。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外出、留守人员的老龄化以及90后愿意在农村从事艰苦劳动的人数急剧减少,农户分散使用人力背负式喷雾器低效、艰苦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必将被专业化组织使用高工效植保技术防统治的防治模式所代替。
高工效植保是指借助高工效农药产品和智能化的施药机械,相对于背负式喷雾器施药,可以大幅度降低农田单位施药面积耗用人工量的施药活动,是农药、药械一体化的施药服务。包括遥控、自动导航旋翼施药机,有人驾驶动力伞,直升机等超低容量航空防治病虫害技术,地面自行走设备低容量除草技术等。高效植保需求越来越旺盛。经测算,2018年全国大中型植保机械达200万台(套)。服役植保无人机数达1.5万架,作业超亿亩次。江苏蜻蜓农服、河南全丰飞防等服务品牌正在飞防市场大显身手。种植大户、合作社、喷洒服务公司等新农业主体开始主导中国农业种植,农药购买方式发生剧变。农药企业新的赢利模式就是代喷服务,农药企业与无人机飞防组织合作,采用农药企业专用药剂,会解决作业效率、减低成本、确保安全、控制农残等诸多农业发展难题。
适应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社会化形势,中国药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药械一体化、物理与化学防治一体化在推进。农药与化肥一样是减量控制使用的支农产品,随着耕种组织的出现,农药的包装规格越来越大,喷洒农药药械越来越先进,与其他农资配合综合施用越来越多,因此农药总用药次数及总用药量越来越少。
药肥合一的药肥及控释药肥产品、控制释放拌肥用农药及肥料增效剂,可整合施肥和施药于一次农事活动的产品。以肥料为载体将农药分散,底施或追施,有效防控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并兼治地上特定的虫害和病害,产品还有同时使肥料具有稳定长效保水控释的功能。
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制定《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对农药利用率提出精确目标: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要从2017年的38.8%提高到2022年的41%。据测算,农药利用率提高2.2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农药用量3万吨(实物量),减少生产投入约12亿元。这实在是减药增效的最佳途径。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农药的科学使用是关键,而使用者是农民。
科学应用就能趋利避害。农药既是为人们守护作物生长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帮手,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如何才能趋利避害,将风险降到最低,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就成为了关键。环保型产品有增加的迹象,我国正朝着水性、粒剂、缓释、低毒、低污染方向发展,尽量减少有机溶剂,大力发展以水为基质的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发展水分散粒剂和微胶囊剂等。企业逐渐向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技术力量强、规模大的现代集约化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开发安全、有效、低残留、低淋溶等特性的优良农药品种成为创制的新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建议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树立以“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防控为辅”的植保新理念,建立“以作物健康为主体防控措施,变传统被动防治为作物主动防御”的新策略。大胆探索基于作物全程健康、基于区域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控政策,跳出过去“单病单虫”的防治政策。建立涵盖农药企业、高校院所、植保推广应用部门的大的协同创新联盟,研发更高效、更环保、更安全的绿色农药和生态农药,建立以农艺、生物或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维系可持续发展的作物农田生态系统。
中国目前已入侵生物1,000余种,并以每年20~30种的速度上升。每年因入侵生物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预警机制。草地贪夜蛾是第一个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介绍并发布预警的入侵生物。自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并迅速蔓延各省区。5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视频会议,5月27日,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半小时》栏目,集中报道其防控工作。
全国农技中心、农科院植保所、云南植保站等专家们的努力筛选出最佳的高效、低成本、低残留的系列组合药剂,克胜集团刚劲(30%氟铃·茚虫威悬浮剂)杀虫剂成为狙击优选用药之一。作为吡虫啉、哒螨灵、吡蚜酮、啶虫脒、毒死蜱等产品国家标准参订者,克胜集团正集中植保技术力量,与各地植保专家协力,共同打赢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攻坚战。
直面挑战奔未来
围绕农药的发展方向,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未来安全、高效、经济和使用方便的农药产品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绿色环保是农药行业发展的要求。为了人类的未来,必须立足科技,大力推广生物农药。
资源优势互补的企业走上强强联手的道路,2017年8月31日杜邦和陶氏化学完成合并,合并后的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首次亮相全国植保会;拜耳和孟山都强强联合,湖北沙隆达对安道麦也完成了收购,全球农化新格局正在形成,正给国内外农化企业造成深远的影响。
中国农药行业正直面对各种新挑战。首先是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严厉要求、农药负增长政策提高了生存门槛,挤压着企业的生存空间。其次,新农业经营形式变革带来的市场供应保障服务体系的挑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对经营的模式、产品的包装、市场的服务提出改进需求。中国农药工艺在微机自控、高效催化、高度纯化、定向主体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纳入农业部门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44.50万家;农民合作社193万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115万家,其中,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组织22.5万家;各类龙头企业13万家。大规格包装、包装物可回收的生产会大行其道。另外农药从传统仿制到自主协同创新体系亟待推进;互联网平台+农药经营模式切合着农药定价透明化、微利化、直供化、标准化趋势;绿色农药生产链发展、提高农药利用率、社会化喷洒等打包式服务和高效率飞防精准用药等发展难题亟待农药人士共同破解。
安全、环保、智能现代是农药企业生命线。站在生存及高质量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农药行业数字化先锋在奋进。
新安化工示范5G工互网应用。浙江移动联手中控集团、中兴通讯等在新安化工打造的5G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成功上线了5G工业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在新安化工马目园区开展“5G+AI”试点示范研究与应用,解决化工园区人员安全定位的难题。
红太阳于2016年启动数字红太阳战略,完成以工业大脑、现代服务业大脑和农业大脑为核心的智能工厂系统架构设计,对各生产中心进行网络基础设施改造,成为农化行业应用实践标杆。
2017年11月,安徽华星化工首批通过智能化生产的草甘膦水剂从生产线上缓缓下线。智能化制剂生产线设有4条包装线,配套有成品仓库,从包材流、生产线、成品物流、人员进出通道、参观通道等多方面统筹考虑。整条生产线从理瓶、灌装、旋盖、封口、检重、装箱、码垛、入库等全程实现自动化,具有速度快、产能高、物耗低、易清洗、全智能五大优点,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打造一流农药加工中心,提供代工服务已成为新投资方向和创收途径。共享式车间成为理想的创利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设施,最大可能压降生产成本。
电商大势下价格透明化,抢农资网这类平台,扛“窜货”大旗,一件发货,优惠实价供货。团购平台一件可以参与,越来越多的零售商、种植大户习惯了网购。
2019年“3.21”江苏响水陈家港化工大爆炸灾难引发中国又一波农药化工整治、关闭潮。中国农药行业作为化工的重要类型重新布局,从生产端到渠道端,农药行业两极分化速度明显加剧。从2018年年底至今,不少农药生产企业因自身或所在园区环评不达标已被迫关停并转,“涨价”成为行业高频词。受环保影响,产能受限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影响,直接带动农药价格上涨,进入2020年因库存清空涨价幅度会更高、更普遍。
农药的原料药、农药的生产量都面临总体大幅下降,而农药需求量在减量政策下,在统防统治、无人机械药盛行下,在大田套餐化、废弃包装挤压清剿下,农药总量逐年下降。企业发展不能单靠量的增长,而要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结合、延伸的植保服务实现生存并发展。
农药行业中作为公众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的上市企业纷纷先知先觉超前进入进园进区,全力追求安全环保设施提级升档,甚至朝着减人化智能化制造的目标迈进。更多的小、中企业动辄被限产、停车。
中国农药的管理也将走向现代化。所有的有效生产企业名录在全国农药信息系统上动态呈现,所有经营单位的资质及诚信状况要在全国农药系统平台上随时检索,达到生产与经营的品种、库存量等基础信息一目了然。农药从业的成本将走向透明化,从农药的生产到销售、销售到施药到作物上推行医药上的“两票制”,提倡农药生产到用户的“一票制”,减层级降加价,实现降农本目标。各类组织农药施用的品种、剂量、间隔期同样能实施全社会监督追溯。
自2014年以来,中国着力推广生物农药,2015年初《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实施农药零增长活动,扩大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从生物农药在农药行业的市场规模来看,目前仍在9%~11%浮动,占比仍然较低,市场上仍以化学农药为主,而这也与生物农药本身的特征相关。一方面是生物农药企业规模小,农药产品研发周期长,科研资金投入少;其次是生物农药见效慢,难以起到立竿见影效果,部分农药产品使用技术性强。
生物农药解药残、减污染。农业部门制定鼓励生物农药登记的政策,在上海、山东等地部分县市启动低毒和生物农药补贴试点。自《农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以及《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来,中国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占总产量50%以上,高毒、高残留品种的产量持续下降,生物农药的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生物农药行业销售收入2011—2012年以年均增速47%疯涨。
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农药剂型向水性化剂型发展为规范农药剂型的环保性,国家理应立法或制定规范农药生产使用的农药助剂种类和使用标准。为确保农药生产及使用的安全性,强制淘汰非密闭加工、包装设备,全面提升农药生产制造智能档次、农药喷洒高效智能药械。
对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等要求对农药废弃物全部进行回收,这个目标明确而迫切。对废弃农药包装物乱丢乱弃行为要严厉处罚,营造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启动财政资金有偿回收,集中处置。
经过近40年发展,中国有机农业用地迅速增加,2016年底有机农业耕地面积(160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有机产值和销售额分别达到1,323亿元和450.6亿元。2012年面积还是3,750万公顷。有机蔬菜、有机大田作物和有机茶叶成为中国出口量居前三位的产品。目前登记在三七、杭白菊、白术、元胡、石斛等几种作物上的农药产品很少。微生物农药以杀虫剂为主,真菌中的苏云金杆菌、细菌中的白僵菌以及病毒类制剂都是针对昆虫,只有少部分产品针对病害,专门针对病害的微生物农药前途很广阔。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回眸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药业走过的漫漫路,撷取一个个片断,折射出产业比较清晰的脉络。站在这历史的交汇点,中国农药从业者探寻、铭记农药工业发展中的每一个镜头,发掘一代又一代农药人的经验,光大前人不屈不饶的创业创新精神,为持续调整的中国农药事业进一步思索、赋能。
中华民族正在顽强复兴,综合国力在世界逐年上升,中国农药行业也在崛起,中国农药从业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树立绿色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发展壮大中国农药事业,以优异成绩敬献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中国的农药一定会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幸福大厦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来源:江苏克胜集团 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