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要闻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未雨绸缪!三部门联合制定印发预案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

更新时间:2020-03-11 点击量:6998

这次巴基斯坦蝗灾的元凶为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历史上给中国农业带来重创的则主要是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的一个亚种,它们都有三种形态:群居型、散居型及中间型(过渡型)。群居型总是寻求同类聚集而居,常在白天迁飞扩散,形成蝗灾;而散居型则躲避同类,孤单生活,只形成局部危害。

 

沙漠蝗,群居型成虫为黄色,群居型体色一般较深,若虫为黑色;散居型成虫为褐色,若虫为绿色丨Ulrich R. Ernst et 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15)

 

飞蝗群居型为黑色,散居型有绿色、黄褐色、褐色,甚至品红色等丨ChriKo/Wikimedia

 

蝗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可以相互转换。虫口密度越高,寄主植物越多,蝗虫越容易聚集成群居型,如沙漠蝗散居型个体在相互接触几小时后就可表现出群居型行为。触觉可以引起型变,如后腿股节外端受到四小时重复触觉刺激后,散居型沙漠蝗就会表现出群居型行为。

 

信息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化因素,它可将附近同种甚至不同种蝗虫都聚集起来,促使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引起蝗灾爆发。蝗虫粪便、虫体、卵囊等都含有“召唤同伴聚集”的一系列信息素,如沙漠蝗粪便及体表挥发物中含有愈创木酚、邻二甲氧基苯和苯酚,三者同在时聚集作用最强,沙漠蝗们闻着味儿就会跑过来;飞蝗卵囊及表皮一些挥发物能将待产的雌性蝗虫们召集过来,集体产卵。

 

蝗虫信息素中还有一种重要物质——苯乙腈[jīng],它是沙漠蝗成虫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但对若虫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以使若虫更容易被农药杀死。但对飞蝗来说,苯乙腈并非聚集信息素,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可能是一种嗅觉警戒化合物——苯乙腈可进一步合成有毒的氢氰酸,蝗虫以此来防御天敌。沙漠蝗也有类似的以毒御敌方法。

 

散居型飞蝗(绿色)不能产生苯乙腈,而群居型飞蝗(黑色)产生的苯乙腈会让鸟儿觉得蝗虫不好吃;如果鸟儿坚持要吃,群居型飞蝗受攻击后就会由苯乙腈合成氢氰酸,氢氰酸对鸟儿有一定毒害作用丨Jianing Wei et al., Science Advances(2019)

 

 

这次蝗灾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多代沙漠蝗共同“努力”的结果。沙漠蝗自古便是北非、西亚和印度等热带荒漠地区河谷和绿洲上的农业害虫。猖獗发生时,其扩散区可超过28万平方公里,波及65个国家全部或部分地区,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20%和占世界人口10%的地区。

 

沙漠蝗甚至拿过一项吉尼斯纪录:最具破坏力的昆虫。沙漠蝗不喜欢潮湿之地,但降雨,尤其是久旱之后的降雨却是它们数量暴涨的契机——沙漠蝗的口粮(植物)在雨后开始大量生长,沙漠蝗可能因此进行集群迁飞。

 

2018年5月,阿拉伯半岛迎来飓风和降雨,蝗虫数量在6个月内暴涨400倍。若是以往,降雨过后,沙漠越来越干燥,植物逐渐减少,蝗群数量也会渐渐归于正常;可2018年10月,第二次飓风和降雨来袭;到了2019年3月,蝗虫数量估计增加8000倍。

 

数量暴涨的收割者们开始迁飞。蝗群先北上跨越波斯湾到达伊朗南部,然后向东挺进到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另一部分蝗虫在2019年夏天乘着强风南下,驻扎在也门,也门内战阻止了杀虫剂喷洒;2019年10月,沙漠蝗从也门跨越红海,到达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2019年12月,非洲之角迎来一场飓风和降雨。2019年末,沙漠蝗群继续南下至乌干达,并很快到达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

 

沙漠蝗群对各国的风险|FAO

 

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及时有效治理沙漠蝗产下的卵及孵化后的若虫,那它们在2020年5月左右又可羽化为成虫继续迁飞。沙漠蝗一天可迁飞100~200公里,顺风还能飞行更远。5月,东南亚与中国云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逐渐进入雨季,沙漠蝗乘着西南季风更容易经缅北进入云南。但印度西部距云南约4 000公里,路途很长,而且进入路径上有很多高山及潮湿树林等环境阻隔,它们成进入云南的几率很小。

FAO对于沙漠蝗群迁飞路径的预测|FAO

 

 

 

中国自古便深受蝗灾影响。蝗灾与旱灾、水灾并称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老百姓甚至还修建蝗神庙等供奉蝗虫。既然沙漠蝗灾有一定可能性来华,那么我国对此自然不能坐视不管。20203月9日,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制定印发《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主要策略就是“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并具体明确了监测防控措施。

 

(一)关于国外沙漠蝗监测防控。按照“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的防范策略,加强云南、西藏、新疆等可能迁入区虫情监测、及时预警,按照迁入风险,设定50万亩应急防治任务。配套组建专业防治队伍,储备应急防控物资,一旦迁飞入境,立即启动应急防治。农业农村、海关和林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范围分别做好农区、森林草原和口岸监测工作以及入境检疫。

 

1.加密布设边境地区监测站点。农区沿中印、中巴、中缅边境线,以交通沿线及海拔较低的山口和河谷等风险地带为重点,在200公里范围内,以县为单位布设一批监测点,第一时间掌控沙漠蝗迁入动态。云南重点在怒江、德宏、临沧、西双版纳、保山等中缅、中老边境地带布设至少15个监测点;西藏重点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中印、中尼边境地带布设至少9个监测点;新疆重点在喀什、和田等中巴边境地带布设至少5个监测点。每个站点安排专人观测迁入情况,同时发动群众做好监测,一旦发现蝗情,第一时间报告。3月底完成布点,4—8月根据沙漠蝗发生季节开展观测。林区和牧区在沙漠蝗可能迁飞路径酌情布点监测。

 

2.组建应急防治专业队伍。农业农村部门3月底前,在云南、西藏、新疆等沙漠蝗可能迁飞入境的边疆地区,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50支应急防治专业队伍(云南30支、西藏和新疆各10支),每支队伍按照日作业能力不低于2 000亩标准,因地制宜配备高效施药机械。组织防控技术培训,开展应急防治演练,形成快速反应能力,发现迁入沙漠蝗,立即组织扑杀。林草部门在重点区域组建防治队伍,做好必要防治准备。

 

3.提前储备应急防治物资。按照实施应急防治50万亩计划(云南30万亩、西藏和新疆各10万亩),提前储备5060吨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对路防治药剂,云南3月底前逐步到位,西藏、新疆4月底前运送到县。同时,指导农药生产企业适时生产,一旦沙漠蝗大量迁入,加快生产供应。适宜飞机作业区域,提前联系相关企业做好航空作业报备,应对沙漠蝗大规模迁飞入境等突发情况。

 

4.加强沙漠蝗防治国际合作。密切关注、及时掌握境外沙漠蝗发生发展动态,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巴基斯坦和缅甸等沟通,建立信息交换机制,提前预判迁入我国的可能。与“一带一路”国家分享我国蝗灾治理经验,回应巴基斯坦等国蝗灾治理援助请求,积极给予防控技术和必要的防控物资支持,降低沙漠蝗迁飞入侵风险,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

 

5.加强口岸监测及入境检疫。强化入境口岸疫情监测,加强对非洲和印巴地区进境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植物检疫,严防沙漠蝗虫卵、幼虫及成虫从口岸进入我国,一旦发现,立即作除害处理。

 

(二)关于国内农区蝗虫监测防控。全面排查国内蝗情隐患,按照中等偏重发生程度,提升防治准备级别,做好1 0001 200万亩防治准备,对高密度发生区实施化学应急防治,对中低密度发生区实施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

 

1.排查重点区域蝗虫隐患。对2000万亩飞蝗孳生区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包括亚洲飞蝗发生区(新疆、黑龙江和吉林)、东亚飞蝗发生区(山东、河南、河北、天津、海南等10省)、西藏飞蝗发生区(西藏、四川和青海)、土蝗发生区(内蒙古、新疆和河北等)

 

2.完善蝗虫应急防治设施设备。维修河北黄骅、山东东营和新疆塔城3个治蝗专用机场,重点修缮机场跑道、药械库、专业航空喷雾设备、消防设备等,确保设备正常使用和应急作业能力。对重点地区的蝗虫应急防治站设施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排查,查漏补缺,维修保养机械,保持正常的应急防治能力。

 

3.提升应急队伍防控能力。在天津、河北、山东和新疆等重点蝗虫发生区,加强应急防治队伍建设。5月份以前,完成45支蝗虫应急防治专业服务队伍组建,配备相应的作业机械和防控用品,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形成“拉得出、用得上、防得住”的治蝗有生力量。大面积发生时,采取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相结合,全面控制危害。

 

4.组织调度储备防控物资。按照计划防治任务,提前准备800吨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绿僵菌和微孢子虫等高效对路药剂,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新疆、内蒙古、四川等16省(区、市)提早维修保养施药机械,不足的地方及时增配补齐,确保蝗虫防治需要。

 

(三)关于国内草原蝗虫监测防控。按照应急防治核心区、持续防控扩散区、密切监控偶发区的总体思路,排查内蒙古、新疆、四川等国内主要草原的蝗灾隐患,以亚洲小车蝗、西藏飞蝗、亚洲飞蝗、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等迁飞性蝗虫为重点,计划防治草原蝗虫4 500万亩。

 

1.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四级监测预警体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开展常规调查、路线调查和固定监测数据采集工作,充分发挥农牧民测报员“侦察兵”“前哨所”作用,开展关键时期、重点区域、重要蝗虫的监测,及时掌握发生发展动态。要持续关注灾害常发区。在蝗虫常年发生面积超过50万亩的县,做好春季蝗卵越冬基数调查和蝗蝻出土普查工作,摸清底数。实时掌握发生情况,指导防治。

 

2.做好防治物资准备。在蝗虫重点发生区,检修或采购一批用于作业的设施设备,确保机场跑道、药库等完好。紧急组织采购和储备一批绿僵菌、白僵菌、菊酯类等治蝗药剂,因地制宜做好飞机和地面器械作业准备。

 

3.强化应急响应。细化防控方案,加强部门协调、区域协调和上下协调,积极推进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加强草原蝗虫专业化防治服务队建设,加强技术集成与技能培训,提升治蝗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4.强化中哈中蒙边境蝗虫监控。重点关注跨境迁飞蝗虫种群动态,做好应对工作。6—8月份,重点关注亚洲小车蝗从蒙古国迁入我国内蒙古,亚洲飞蝗、意大利蝗从哈萨克斯坦迁入我国新疆态势,密切关注低空气流走向,在重点迁飞落点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那么蝗虫如何防治?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蝗虫防控技术方案》来看,主要是协调运用农业、化学、生物和生态方法,狠治夏蝗、抑制秋蝗;扩大秋蝗查治范围,及时防控秋蝗高密度点片,严防造成局部暴发态势。中低密度发生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治蝗技术;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改善)蝗区生态环境,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1.生态控制技术:沿海蝗区采取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紫穗槐、香花槐、棉花、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改造蝗虫孳生地,压缩发生面积;滨湖和内涝蝗区结合水位调节,采取造塘养鱼或上粮下鱼、上果下鱼模式,改造生态环境,抑制蝗虫发生;河泛蝗区实行沟渠路林网化,改善滩区生产条件,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或利用滩区牧草资源,开发饲草种植和畜牧养殖,减少蝗虫孳生环境,降低其暴发频率;川藏西藏飞蝗发生区可种植沙棘,改造蝗虫滋生环境。在土蝗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发生程度。

 

2.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和生态敏感区(包括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植物源农药,在新疆等农牧交错区,可采取牧鸡牧鸭、招引粉红椋鸟等进行防治。生态敏感区可降低防治指标,在3龄盛期前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时,在周边建立隔离带进行药剂封锁。

 

3.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在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5头/m2以上,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高氯·马、阿维·三唑磷、吡虫啉等农药。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公顷以上的区域,提倡进行飞机防治,推广GPS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和航空喷洒作业监管与计量系统,监控作业质量,确保防治效果。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公顷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防治。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烟雾机防治,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化学防治时,应考虑条带间隔施药,留出合理的生物天敌避难区域。


整理自:物种日记、农业农村部

tag: 蝗虫  沙漠蝗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7485.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