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沙漠蝗虫VS草地贪夜蛾,谁的危害更大?

作者:南方农村报 陶磊 任亚航 更新时间:2020-03-14 点击量:3337

       2020年初,在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之际,蝗虫走到了大家视野当中,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这场蝗灾从2019年年中开始发生,是东非25年最严重的一次,目前扩散至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可以说是距离中国一步之遥。

       “蝗军”压境,会不会给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造成影响?相似的时间和迁徙路径,这不禁让人想起了2019年年初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从印度扩散至缅甸再入侵到我国云南,经过大半年时间迁飞至大半个中国。但草地贪夜蛾与蝗虫在分类学上属于不同目,习性和为害都存在很大差别。

寄主范围

       入侵我国的“玉米型”草地贪夜蛾(以下简称“草地贪夜蛾”)寄主广泛,可取食300多种植物。入侵我国一年来,在18种作物和5种杂草上出现。主要为害玉米,受害面积占比高达98.61%

       蝗虫食物范围同样很广,可取食小麦、水稻、谷子、玉米、豆类、烟草、芦苇、蔬菜、果树等,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杆或全部吃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当季节干旱时,它们更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泄出体外,便从中获得大量水分,供给生理代谢需要,从而增加了对作物的为害程度。

取食方式

       草地贪夜蛾是鳞翅目昆虫,而蝗虫是直翅目昆虫,二者从生理上具有较大差别。草地贪夜蛾取食量最大的是高龄幼虫(46龄),而蝗虫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食量最大,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

       2019年草地贪夜蛾刚入侵我国,钻心的取食方式增加了种植户的防治难度。发生过草地贪夜蛾的玉米叶片满目疮痍,不少种植户评价“触目惊心”,严重时每一片玉米叶上几乎都是孔洞。蝗虫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同样会将叶片咬成缺刻或者孔洞,但大量发生时,可将作物吃成光杆甚至全部吃光。此次非洲发生的蝗灾1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极大地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

产卵繁殖

       草地贪夜蛾是完全变态昆虫,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而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草地贪夜蛾在叶片上一次产卵100200粒,一生产卵可超过1,000粒,繁殖能力强,产卵后3天左右即可孵化,30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蝗虫可以多次交配、多次产卵。产卵时产卵器插入地下,将卵产入土中。每块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卵期在半月以上。此次的东非蝗灾中一些蝗群预计4月初形成新的蝗群。

危害性

       2016年初,草地贪夜蛾首次被发现入侵非洲西部并暴发成灾,公开报道显示,到20179月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个玉米种植国家中,草地贪夜蛾造成玉米减产830万~2,060万吨。2018年在非洲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亿~30亿美元,玉米毁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6%

       东非蝗灾一平方公里大小容纳8,000万只成年蝗虫的蝗群,一天的食物消耗量与3.5万人的食物消耗量相当。在公开报道中,肯尼亚农业部一位官员介绍:“它们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因为这种蝗虫的体积很大,且数量多达10亿,仅需要68小时,就能吃光一个牧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已经发出警告,蝗灾将会造成近年来罕见的粮食危机,1,900万人将面临危及生命的饥荒。

迁飞路径

       草地贪夜蛾原产于美洲大陆,19世纪中叶入侵美国、加拿大。2016年,首次出现在尼日利亚和加纳,随后横扫非洲各玉米产区,两年内入侵非洲44个国家。20185月中旬首次在印度发生,3个月蔓延全印度。2018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预警,201811月下旬进入孟加拉和斯里兰卡,201812月中旬入侵缅甸,截至 2019129日,缅甸在9个邦(市)发生面积80多万亩。2019111日,我国云南普洱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随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途径广西,到达广东。

       本次造成多国煌灾的品种以沙漠蝗虫为主,2019年中,也门等地出现大量沙漠蝗虫,201912月,新的蝗群又在东非出现,在肯尼亚等国摧毁了数万公顷农田。自201912月起,沙漠蝗虫灾害在东非地区持续蔓延,随后虫群途径中东,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到达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地。

飞行能力

       草地贪夜蛾被叫做“行军虫”,习昼伏夜出,常啃完一片地后可以迅速迁移到下一片地。幼虫移动范围较小,而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若不凭借风力,一晚大约能飞行50公里,但若是搭上季风的便车,一晚可以推进200500公里。成虫通常在产卵前可迁飞100500公里,如果风向风速适宜,迁飞距离会更长。

       与草地贪夜蛾相比,蝗虫迁移速度更甚,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沙漠蝗虫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移栖害虫。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沙漠蝗虫群,约包含4,000万只蝗虫。一只蝗虫,最多只有十几米的活动范围,但在聚集的情况下,群体越大飞行的距离也越远,群体飞行一次的飞行时间可以长达8小时,活动范围达150公里。边吃边飞,一周的活动范围轻轻松松能达到上千公里,曾有虫群横跨大西洋的报道。

防治方法

       作为外来入侵物种,草地贪夜蛾防控的主要难点在于,国内并无相关防控经验且无相关农药登记,前期很多企业多以试验示范为主,产品推广较为谨慎,导致害虫迅速扩散;另外,草地贪夜蛾以幼虫钻食为害,昼伏夜出,使得用药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治目前还是以监测、预警、防控为主要手段,经过一年的探索国内已建立了完善的防控、预警机制。过去一年除借鉴国外经验外,国内也在积极寻求对策,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醚菊酯等单剂农药和甲维·茚虫威、甲维·氟酰胺、乙多·甲氧虫、氯虫·噻虫嗪4种复配农药效果好于其他品种,而在生物源农药中,苏云金杆菌则表现出较高的防效。

       蝗虫作为国内常见的一种害虫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且幼虫、成虫均能为害,不过食量虽大,但少量的蝗虫并不能成灾,由于体型较大也较易扑杀,很少周年暴发。蝗虫一旦成灾,如不及时控制对一地区的为害将是毁灭性的,国内蝗虫成灾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虽然本次入侵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沙漠蝗虫国内暂未发现(我国蝗虫品种以飞蝗为主,暂未有沙漠蝗虫出现的相关报道),但我国黄、淮区、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蝗灾高发区,在与蝗灾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厚的防控经验。蝗虫迁移时以低空飞行为主,成队迁移,飞行轨迹较易判断,所以蝗虫的防控多以人工驱赶限制活动范围+飞机喷药+人工喷药等方式联合灭杀。目前国内登记在蝗虫上的药剂有马拉硫磷、吡虫啉等,生物药剂有白僵菌、绿僵菌等,现在很多药剂对蝗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国内关注较少,蝗虫上登记的药剂仍以传统的乳油为主。

tag: 沙漠蝗虫  草地贪夜蛾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7500.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