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各地调查,截至3月17日,小麦条锈病在西南、汉水流域和黄淮南部等麦区9个省72个市303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 028万亩,比上周分别增加1个省、13个市、45个县和58.9%;发生面积比2017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增加64.7%和4.3倍,是近10年来同期发生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
1 发生动态
汉水渭水流域病情快速扩散流行。湖北省处于快速流行期,是该省有记录以来同期发生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发生面积达675.6万亩,比2017年同期和上周分别增加2.1倍和69.9%,平均病田率为43.1%,比上周增加17.7个百分点;一般病叶率为3%~16.7%,重发田块发病中心病叶率达100%。陕西省发生面积61.2万亩,比2017年同期和上周分别增加80.8%和31.2%,陕南、关中平均病田率分别为13.1%、9.1%,陕南局部普发田块平均病叶率为1.6%,最高病叶率、严重度分别为10%、40%,是2010年以来同期发生县数最多、面积最大、病情最重的一年。
黄淮江淮麦区病害扩散明显加快,局部病情较重。河南省已扩展至南阳、信阳、平顶山、周口、驻马店、漯河、许昌7个市30个县(市、区),北扩至沙河以北,比2017年提前近1个月,全省发生面积44.6万亩,发生县数和面积比上周分别增加17个县和5.2倍。南阳市平均病田率为4.1%,最高达25%,平均严重度为20%,最高达100%。安徽省阜南县3月10日始见,较常年偏早10天以上,目前沿淮、沿江5个市7个县(市、区)发生面积为45.3亩,多为零星见病,病叶率一般为0.07%~0.45%。
西南麦区进入发生流行盛期,大部麦区平均病叶率为4.8%~7.0%,局部重发田块最高病叶率达60%~100%,四川省平均病叶率为7.0%,比去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
西北麦区零星见病,甘肃省陇南、天水2个市6个县(市、区)发生面积1.03万亩。陇南文县多为点片发生,发病田平均病叶率为0.01%,平均严重度为10%。
2 病情展望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气传流行性病害,扩散区域广、流行速度快,一旦大面积流行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当前,该病在西南、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等麦区发生早,扩散流行快,局部危害重,对东部主产区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田间菌源分布广、数量大,小麦主栽品种抗性差,中后期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偏重发生态势明显,汉水流域、黄淮南部等麦区呈大发生之势。据国家气象中心预报,未来10天(3月18-27日),西南东部、江淮、江汉、西北东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有强对流天气,十分有利于小麦条锈病扩散流行。西南、汉水流域及黄淮等麦区要加强条锈病监测,全面掌握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指导科学防控。
3 防治技术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2020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针对条锈病,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
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在越夏区,春季遮盖转主寄主小檗四周的麦秸堆,阻止条锈菌有性生殖发生,降低条锈病毒性变异速率。
黄淮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1)小麦条锈病全程综合防控技术
采取“绿色防控为主,应急防控为辅”的策略,在选用抗病品种、健康栽培的基础上,加强监测、及时防控,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今年西南、鄂西北、江汉平原、河南南部及陕西关中条等地区锈病冬前见病早、病点多、范围广、春季流行风险大,早春应全面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严格控制病情,防止条锈病大面积暴发危害。
(2)穗期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科学混用,综合施药,防病治虫,一喷多效。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