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标中心农田环境研究室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 6.792)相继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orption kinetics and isotherms of fipronil on nondegradable forbid biodegradable microplastics”以及“Strong sorption of two fungicides onto biodegradable microplastics with emphasis on the negligibl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的研究文章,该研究系统探索了微塑料-有机农药复合污染过程,发现了传统微塑料与可降解微塑料对农药吸附特征的显著差异,揭示了可降解微塑料在土壤中有机农药的积累和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微塑料(Microplastics)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其个体微小容易吸附环境中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并可沿食物链传递,因此其对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关注,相关研究成为环境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农膜和地膜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塑料碎片进入农田土壤,与有机农药的共存有可能会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
质标中心农田环境研究室研究团队针对微塑料-有机农药复合污染问题,选取四种典型传统不可降解微塑料(PE、PS、PVC和PP)和两种生物降解微塑料(PLA和PBS),系统探索了微塑料-有机农药复合污染过程,发现了传统微塑料与可降解微塑料对农药吸附特征的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两种可降解微塑料的吸附能力远大于其他不可降解微塑料(PBS > PLA > PP > PE > PS > PVC)。
图1 传统微塑料与可降解微塑料对典型农药的吸附特征
此外,不同于传统不可降解微塑料,可降解微塑料的吸附能力几乎不受各种环境因素(ph值,盐度,溶解有机质)的影响。
图2 环境因素对微塑料吸附典型农药的影响
该研究结果凸显出可降解微塑料吸附大量有机农药的巨大潜力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吸附能力,揭示了可降解微塑料在土壤中有机农药的积累和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为微塑料-有机农药复合污染的环境行为和健康风险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巩文雯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质标中心陆安祥、梁刚、徐笠及李冰茹参与了部分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院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来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