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苯氧菌胺等,都是以真菌细胞中线粒体上的Qo为靶标发挥杀菌作用的。且个个是经典性杀菌剂,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中保护庄稼健康生长大显身手,也同时为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市场中除了这些杀菌剂,还有一部分具有呼吸抑制作用的杀菌剂,比如噁唑菌酮、咪唑菌酮、氰霜唑和吲唑磺菌胺。
前面的那些杀菌剂几乎都是带着目的开发出来的。比如嘧菌酯是当时的帝国化学为了开发出一种具有内吸传导作用的产品而经过精心设计的,巴斯夫的醚菌酯则是利用了它的表面蒸腾再分布特性。但噁唑菌酮和咪唑菌酮却是不带任何预先设计顺其自然式地开发出来的。
这些开发起始于德国的另外1个研究团队,D. Geffken小组,他们以纯化学的思路,开发出具有硫代噁唑烷酮结构的先导化合物。杜邦得到了它以后经过3年的优化,从700多种类似物中最终开发出噁唑菌酮,并于1996年上市。
噁唑菌酮亲脂性超过了醚菌酯,达到了4.7,这造就了它在植物体表面上的良好渗透性,进而有着良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成为该产品最大的卖点。
噁唑菌酮几乎不溶于水,20℃下的溶解度只有0.05 mg/L,这就使它在植物体内不能移动,没有内吸传导性。
噁唑菌酮属于广谱性杀菌剂,几乎对所有的植物病原真菌都有很好的活性,尤其是对卵菌纲病原菌,因为卵菌游动孢子的释放与运动需要更多的能量,游动孢子的发育完整性对能量的供应也非常迫切。
总而言之,噁唑菌酮是一种更适合于雨季使用的、针对多种真菌性病害的、保护性杀菌剂。
杜邦把噁唑菌酮与几种其它杀菌剂配伍在一起,把它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就了几款经典型杀菌剂,与霜脲氰匹配(抑快净),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番茄晚疫病、番茄早疫病和黄瓜霜霉病;与代森锰锌混配(易保),两种各具特色的保护性杀菌剂完美结合,对多种作物上的真菌性病害有着良好的预防保护作用;与氟硅唑匹配(万兴),不但广谱且对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1998年,由安万特开发的另一个类似于噁唑菌酮的杀菌剂,咪唑菌酮,开始上市销售。咪唑菌酮的杀菌机理与噁唑菌酮相似,但其水溶性比噁唑菌酮高很多,达到了7.8 mg/L,这就使它具备了一定的内吸传导性:层间移动。
咪唑菌酮是一种具有保护性兼具一定内吸传导能力,对卵菌纲病害效果突出的杀菌剂,同时对其它真菌也具有一定活性。
尽管噁唑菌酮和咪唑菌酮在真菌细胞中的作用位点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位点不完全重叠,但它们之间存在有交互抗性。所以,生产中,这些杀菌剂的使用也不能频繁地交替重复。
氰霜唑和吲唑磺菌胺也是呼吸抑制剂,但它们在真菌细胞线粒体上的作用位点与上述几种杀菌剂,也就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噁唑菌酮及咪唑菌酮的Qo泛醇氧化位点不一样,属于Qi抑制剂,即泛醌还原位点。
氰霜唑由日本石原开发,尽管水溶性不算高(0.12),但在植物体内也有一定的移动性,属于中度层间传导和治疗活性。其亲脂性比噁唑菌酮低(3.2),也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耐雨水冲刷。
氰霜唑主要对卵菌纲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活性。针对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多种作物上的霜霉病等,是一种保护性为主的杀菌剂。
吲唑磺菌胺由日本的日产化学开发,亲脂性较强(4.4),耐雨水冲刷,属于触杀型保护性杀菌剂,既可以叶面喷施也可以土壤或种子处理,主要针对卵菌纲植物病原真菌,比如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甘蓝根肿病。
据2018年度FRAC杀菌剂名单和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作用于细胞线粒体上复合体Ⅲ的呼吸抑制剂类杀菌剂有以下品种。
具有内吸作用的:嘧菌酯(先正达,广谱,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叶面喷雾)、苯醚菌酯(浙江化工研究院,广谱,白粉病、炭疽病、霜霉病,叶面喷施)、苯氧菌胺(拜耳,广谱,稻瘟病,水面使用)、肟醚菌胺(巴斯夫,稻瘟病、纹枯病,直接施用于秧苗箱和水田)、啶氧菌酯(先正达/杜邦,广谱,白粉病、炭疽病、锈病、蔓枯病、霜霉病,叶面喷雾)、醚菌胺(巴斯夫,层移,广谱)、氟嘧菌酯(拜耳,广谱,叶面喷雾)、咪唑菌酮(拜耳,层移,卵菌)、氰霜唑(石原,层移,卵菌);
具有表面蒸腾再分配功能的:醚菌酯(巴斯夫,广谱,白粉病,叶面喷雾)、肟菌酯(拜耳,广谱,叶面喷雾)、啶氧菌酯(先正达/杜邦);
渗透性强的:吡唑醚菌酯(巴斯夫,广谱,叶面喷雾)、噁唑菌酮(杜邦,广谱,卵菌,叶面喷雾)、吲唑磺菌胺(日产,卵菌,叶面喷雾、土壤处理)。
其它(资料少,细节不清晰):唑胺菌酯(沈阳化工研究院,广谱)、唑菌酯(沈阳化工研究院,广谱)、丁香菌酯(沈阳化工研究院)、氯啶菌酯(沈阳化工研究院,白粉病、稻瘟病)、烯肟菌酯(沈阳化工研究院)、烯肟菌胺(沈阳化工研究院)。
农药快讯, 2018 (16):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