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用药替代与减施增效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杀菌剂毒理及抗药性实验室 侯毅平 更新时间:2019-07-19 点击量:1263

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可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周期侵染,引起种腐、苗腐、茎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危害最大。

 

抗性品种利用和合理布局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小麦品种间抗性存在较大差异,在赤霉病常发区,可选用抗或中抗品种,如宁麦13、扬辐麦4号、华麦6号、宁麦资126、扬麦27、明麦133、宁麦26、宁麦资119、扬辐麦10号等。不同地区应综合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合理选用品种,避免跨区域种植来自常发麦区的感病品种,以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以预防为主。在赤霉病常发区,应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主动喷药。生育期不一致及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大面积结露和多雾天气,隔5~7天再次用药,确保防治效果。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叶菌唑、戊唑醇或相应的混配剂等。药量需用足,丙硫菌唑、叶菌唑每亩纯药用量达9克,戊唑醇每亩纯药用量需达12克,氰烯菌酯每亩纯药用量需达25克。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单剂。防治时每亩用水量要足。

 

“生物-化学复配剂控病减药技术”,是在小麦初花期(扬花株率5%)每亩用20%丙硫菌唑·井冈霉素悬浮剂60毫升加水喷雾,药后5~7天按相同用法再次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可达85%以上,显著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低于60%)。该技术两次用药每亩纯药总量为24克,比多菌灵的纯药总用量(每亩100克)减少76%。

 

小麦加强田间管理,有利于减轻赤霉病发生。一是秋播时做好沟系配套,春季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面湿度,创造不利于子囊孢子释放、萌发、侵染和扩展的条件。二是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三是成熟后及时收获,晾晒烘干,避免收储过程中湿度过高,导致赤霉病菌继续生长和繁殖,产生毒素。

 

我国粮食作物耕种制度以稻(玉米)-麦轮作为主,小麦赤霉病菌可在病残体上越夏,在田间的稻(玉米)秸秆上越冬,秸秆还田粗放,可使大量未腐熟的秸秆残留在土壤表面,有利于赤霉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在小麦赤霉病流行地区,建议实行秸秆深埋,以加快秸秆腐熟和减少病菌菌源。

 

农药快讯, 2019 (13): 65; 59.

tag: 小麦赤霉病  氰烯菌酯  丙硫菌唑  叶菌唑  井冈霉素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2438.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