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19年第17期
  文章:30篇
河南省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作者:河南省植保植检站 闵红, 李好海, 赵利民 更新时间:2019-10-08 点击量:1239

    摘要: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子处理技术在河南省的起步、推广、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了本省在种子处理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种子处理剂的安全性和市场规范化,激素、微量元素、诱抗剂、吡唑醚菌酯等活性物质的添加是种子处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种子处理技术具有环境污染小、防治效果好、农药利用率高等特点。近20年来,随着政府对面源污染、农药残留、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视,种子处理技术越来越受到植保部门的推崇,广泛应用于花生、玉米、小麦、大豆、蔬菜、水稻等作物,成为河南省防控地下害虫、种传、土传病害及苗期病虫害、“四优四化”(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关键措施。现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子处理技术在河南省的起步、推广、发展现状做一介绍,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种子处理技术在河南省逐步推广,主要是将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剂型的农药对水稀释后进行拌种,成分以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三唑类、福美双为主,应用于花生、玉米、小麦等作物。进入21世纪,种衣剂的出现及包衣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药剂有效成分种类越来越多,涉及杀虫剂、杀菌剂和杀线虫剂,新烟碱类、咯菌腈、三唑类、阿维菌素、精甲霜灵成为主打品种,并且多以二元复配、三元复配出现。近年来,嘧菌酯用于种子处理,其用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应用作物由花生、玉米、小麦扩展到大豆、蔬菜、水稻等。目前,种子处理剂发展趋势为,由单一成分向多元复配发展;用量大的品种逐渐被高活性低用量品种替代;中、低毒品种的使用量明显上升,高毒品种越来越少;与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与微量元素配合使用。

 

2  使用现状

2.1  主要作物的种子处理

    河南省种子处理覆盖率最高的作物为玉米,达100%。主要是因种衣剂企业和制种公司的合作。其次为花生,种子处理覆盖率达90%以上,由农户自己处理。由于花生经济效益高,地下害虫、苗期病害较难控制,所以花生种子包衣被农民普遍接受。随着政府近年对大豆种植的重视,大豆种子处理面积也在迅速扩大,在主栽区,种子处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小麦种子处理面积覆盖率在50%左右,但在全蚀病常发区能达到90%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对小麦种子包衣较重视,散户认识不足。

 

    从投入成本分析,花生包衣剂投入30~40元/667 m2,占全生育期用药的35%~40%;小麦投入10~15元/667 m2,占全生育期用药的20%~25%;玉米投入1元/667 m2左右,占全生育期用药的20%左右;大豆投入15~20元/667 m2,占全生育期用药的25%左右。

 

2.2  主要作物使用的种子处理剂成分

    (1)小麦

    针对全蚀病的一般发生区,主要使用含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拌种剂或种衣剂,如苯醚·咯·噻虫、苯甲·吡虫啉、戊唑·吡虫啉等。在全蚀病重发区主要使用硅噻菌胺拌种或包衣。在地下害虫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使用含辛硫磷、噻虫嗪或毒死蜱的产品。在胞囊线虫较严重的地区使用含有甲维盐或阿维菌素的种衣剂进行包衣。在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使用含有吡虫啉、噻虫嗪的产品防治灰飞虱。在茎基腐病和根腐病发生区,主要使用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或多菌灵的产品进行种子处理。对条锈病早发区和越冬区,采用含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的产品拌种或包衣。预防小麦黑穗病使用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多菌灵成分的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

 

    (2)玉米

    对于地下害虫防治,主要使用含硫双灭多威、吡虫啉、氟虫腈、丁硫克百威、辛硫磷、毒死蜱、氯氰菊酯成分的产品进行种子处理。对于蚜虫、飞虱,主要使用含有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氟虫腈、噻虫嗪等成分的单剂或复配剂。对于茎基腐病,主要使用含有精甲霜灵、咪鲜胺、嘧菌酯、咯菌腈、福美双、吡唑醚菌酯等成分的拌种剂或包衣剂。

 

    (3)花生

    对于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区,兼治根腐病、茎腐病、叶斑病。主要使用嘧·咪·噻虫嗪、辛硫·多菌灵、多·福·毒死蜱、噻虫·咯·霜灵、苯醚·咯·噻虫、戊唑·吡虫啉等。在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主要使用氟腈·毒死蜱、吡虫·硫双威、噻虫胺等。在根腐病严重发生区主要使用精甲·咯·嘧菌、唑醚·甲菌灵等。

 

   (4)大豆

    对于地下害虫,使用含丁硫克百威、毒死蜱的种子处理剂。对于根腐病,使用含福美双、多菌灵、精甲霜灵、咯菌腈的产品进行种子处理。对于胞囊线虫,使用含阿维菌素、甲维盐、苏云金杆菌的产品。

 

3  种子处理技术得以迅速推广的原因

3.1  施药方式环保,综合防控效果较好

    (1)种子处理改地面施药为地下施药,隐蔽性施药能降低环境污染。与地面施药相比,药剂飘移、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对天敌和使用者的伤害都比较小。

 

    (2)高度精确的施药方式能提高农药的利用率。种子包衣通过先进的成膜技术、缓释技术,使农药锁定在种子周围的区域,缓慢释放的药剂被作物逐渐吸收而充分利用,使农药利用率大大提高。

 

    (3)种子处理对一些较难防治的土传、种传病虫害以及地下害虫的控制,是其他防治方式无法企及的。如小麦胞囊线虫病、全蚀病、花生地下害虫、大豆立枯病等,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进行种子处理。

 

    (4)种子处理能够压低作物苗期病虫害发生的基数,减轻后期防控压力。

 

    (5)种子处理药剂持效期较长,有些内吸性强的药剂能进入植株体内,并在幼苗出土后仍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

 

3.2  农户接受程度高

    (1)受植保部门农药科学使用技术培训的引导,农户对种子处理技术的认识不断加强。

 

    (2)一药多效的施药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适的种子处理剂能有效控制地下害虫、土传种传病害,以及苗期病虫的为害,受到农户的青睐。

 

    (3)成本降低,提高投入产出比。在作物生长季中,种子处理能减少药剂喷施1~2次,这样既能明显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节省劳动力,又能减少农药投入成本。这对于将打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来讲,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

 

    (4)增产效果明显。种子包衣剂中一些活性成分能够刺激作物根系生长,使苗健壮,增加分蘖或成果数,为后期的丰产打下基础。根据河南省植保站试验结果,在花生种植区使用种子处理剂,每667 m2增纯收益能达数百元。

 

3.3  种衣剂技术发展适应了不同的防治需求

    研发部门总能够针对不同作物、不同需要、不同防治对象,开发出合适的种子包衣剂。秸秆返田、重茬播种导致更为严重的种传土传病害,迫使农户不得不进行种子处理。政府部门对种子质量的硬性规定,也使得种子处理技术迅速得以推广,如在20世纪前10年,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迅速扩展,政府采取补贴或强制措施激励拌种技术的推广。

 

4  种子处理面临的问题

4.1  安全性问题

    种衣剂如果不经稀释或低倍数稀释后,直接包覆在种子表面,其活性成分、助剂以及杂质等会对种子和刚萌发的幼苗产生胁迫作用,从而产生药害。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且容易产生药害的是三唑类杀菌剂。2007年主要成分为辛硫磷+三唑酮的“一拌无蚜”种衣剂导致小麦药害,造成“一拌无芽”,侵害农民的利益。

 

4.2  种衣剂市场比较混乱

    一些低端劣质种衣剂产品充斥市场,效果被商家无限夸大,有的商家吹嘘种衣剂能提高发芽率、一次拌种即能解决整个生育期的用药问题、绝对增产等。在骗局被揭穿后,给种衣剂行业带来信任危机。

 

5  展望

    种子处理将是河南省农药减施、提质增效、绿色兴农的重要手段,豫南、沿黄稻区水稻拌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是病虫害防治轻简化技术的关键。但种子处理剂安全性问题仍是种衣剂进一步推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未来种子处理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采用种子处理的作物种类除农作物外,将向牧草、中药材等延伸。(2)专用型种衣剂,如抗冷种衣剂、抗旱种衣剂、抗酸种衣剂、抗盐碱种衣剂等将逐步被开发利用。(3)高效、低毒、低残留种衣剂成分将完全替代高毒、高风险成分,以减少种衣剂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激素、微量元素、诱抗剂的添加是种子处理的发展方向。(4)生防菌也将引入到种子处理剂中,具有植物健康作用活性成分(如吡唑醚菌酯)的应用,使种子处理前景更加广阔。    (来源:中国植保导刊)

 

农药快讯, 2019 (17): 61-62.


tag: 种子处理  种衣剂  施药方式  安全性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2608.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