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19年第18期
  文章:30篇
了解小麦全蚀病,掌握防治方法
作者:孟铁男 更新时间:2019-10-15 点击量:1371

1  小麦全蚀病症状表现

  小麦全蚀病又称死穗病、白穗病,或全蚀型的根腐病,在甘肃省的河西灌区及白银的沿黄灌区发生严重。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只侵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部位。苗期,病株表现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株分蘖少,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为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条点状黑斑,呈“黑脚”状,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密布黑褐色颗粒。这是小麦全蚀病的最主要症状表现,也是区别于其他小麦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属子囊菌类真菌性病害。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害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该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主要附着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混在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种子上。引进混有病残体的种子是无病区小麦发病的主要原因。麦收后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是下茬田间小麦的主要初侵染源。

 

  在冬麦区,种子萌发后,病菌的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病根内越冬。来年春季,小麦返青后,菌丝体随天气变暖、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病菌可侵害至小麦茎基部的第1~2节,由于茎基部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

 

  在春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开始侵害幼根,逐渐扩展后,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株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快死亡。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土壤肥力、耕作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土质疏松、肥力低的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连茬地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发生严重。另外,冬小麦播种过早的地块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3.1  植物检疫

  严禁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疑有带病种子可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甲基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

 

3.2  轮作倒茬

  小麦与大豆、油菜、蔬菜、马铃薯等轮作倒茬,可明显降低发病程度。

 

3.3  科学施肥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配方施肥,增加土壤根际微生态拮抗作用。

 

3.4  药剂防治

  (1)土壤处理。播种前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每亩2~3千克,兑细沙土30千克,均匀施入播种沟内进行土壤处理。

 

  (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效可达90%左右。也可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00毫升,或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克,或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25毫升,兑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晾干后播种。

 

  (3)药液灌根。春小麦应在3叶期,用上述药剂100~150克(毫升),兑水60千克,顺垄浇灌麦苗,冬麦田可于小麦返青后浇灌。

 

  上述这些措施,可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和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来源:甘肃12316)

 

农药快讯, 2019 (18): 62.

 

tag: 小麦全蚀病  症状表现  传播途径  发病条件  防治方法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2638.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