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20年第1期
  文章:54篇
冬季棚室莴笋病害的鉴别与防治
作者:《现代农药》《农药快讯》编辑部 金兰 更新时间:2020-02-17 点击量:1419

  莴笋又称莴苣,为菊科莴苣属,地上茎叶可供食用,生食、凉拌、炒食、干制或腌渍均可,有镇痛的作用。莴笋的适应性强,露地栽培时,可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但随着栽培技术不断提升,莴笋种植基本不受季节限制,周年可种植。冬季设施栽培由于温湿度较高,光照不充足,莴笋茎叶容易发生病害,如灰霉病、腐败病、菌核病和软腐病等,严重降低了莴笋的食用价值,影响产量,做好病害防控是保证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笔者主要就灰霉病、腐败病和菌核病的危害症状、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进行介绍,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科学防控莴笋病害,保障较高的经济效益。

 

危害症状

1.1  灰霉病危害症状

  莴笋灰霉病是保护地莴笋三大病害之一,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危害程度较重。

 

  幼苗期:受害茎、叶呈水渍状腐烂,病部容易生出灰褐色孢子。

 

  成株期:多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病,湿度高时,一般从叶缘或有水滴的叶面先发病。发病初期,叶尖呈“V”形水浸状,后迅速扩大,病部浅褐色,并生出灰褐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茎基部受害,病部初呈水浸状斑,后迅速扩大,茎基腐烂,疮面上生出土灰褐色霉层,天气干燥时,病株逐渐干枯死亡。

 

  识别要点: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叶片还是茎部,湿度大时,病部上均生有灰色的霉层。

 

1.2  腐败病危害症状

  莴苣腐败病又称黑腐病、细菌性叶斑病。主要为害肉质茎,也为害叶片。相关报道显示,目前部分地区大棚内莴笋开始发生了腐败病,田间发病率达2%。

 

  肉质茎:受害处先变浅绿色,后转为蓝绿色至褐色,病部逐渐崩溃,从近地面处脱落,全株矮化或茎部中空,枝芽增多,部分病株甚至萎蔫枯死。

 

  叶片:常在叶缘处产生淡褐色“V”形病斑后干枯呈薄纸状,条件适宜时可扩展到大半片叶子,周围组织变褐枯死。病部腐烂时无臭味,有别于软腐病。

 

1.3  菌核病危害症状

  菌核病也是莴笋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保护地的发展,为害在加重。轻者,发病率达10%~20%;较重者,发病率达30%左右;重者达40%以上,对产量威胁很大。莴苣菌核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在莴苣整个生育期均发病。苗期发病,通常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即可造成幼苗成片腐烂倒伏。

 

  发病盛期多出现在生长后期,植株近地面茎基部或接触土壤中衰老叶片边缘、叶柄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发展后成软腐状,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产生菌核。菌核初期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病株叶片凋萎,生长不良,呈青枯状萎焉,发病严重的植株常整株腐烂瘫倒。留种植株发病后期,剥开茎部,内壁可见许多黑色菌核。通常菌核病引起的腐烂没有恶臭,有别于细菌性软腐病,但若两病混发时,也会伴有恶臭味。

 

  识别要点:发病部位软腐,并产生棉絮状菌丝体和鼠粪状菌核。

 

发病规律

2.1  灰霉病的发病规律

  (1)气候:灰霉病病菌喜欢低温、高湿、弱光条件。18~23℃、相对湿度90%、弱光是发病适宜条件。当环境温度大于30℃或低于4℃,相对湿度低于90%,停止侵染。

 

  (2)寄主抗性:病菌属弱寄生菌,容易侵染生长衰弱或受伤的部位。

 

  (3)栽培管理:连年种植莴苣或种植其他寄主作物,灰霉病菌基数较高;摘除老叶、病叶等操作不当时均可以传播灰霉病菌;管理不当、放风不及时,导致植株高大、茂密、徒长,均可增加棚室内的湿度,加大病害的发生。

 

2.2  腐败病发病规律

  (1)气候:病菌喜高温、高湿的条件。该病菌生长最低温度0℃,适宜温度为25~26℃,最高38℃,致死温度52~53℃。多雨高湿、叶面结露、叶缘吐水,均利于发病。

 

  (2)栽培管理:低洼地块,排水不良,浇水过多,病害重;中耕伤根严重,害虫较多的地块,发病重;与寄主作物连作,发病重;施用未腐熟的带菌粪肥,发病亦重。

 

2.3  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1)气候:菌核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5~24℃;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

 

  (2)栽培管理: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前茬作物菌核病严重,残留菌核量多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侵染循环

3.1  灰霉病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出菌丝体,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孢子萌发产出芽管,从植株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扩展速度快,病部产出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期逐渐形成菌核越冬。

 

3.2  腐败病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翌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叶缘水孔、伤口处侵入,随后进入维管束组织扩展侵染,细菌侵入后形成系统侵染。在田间靠雨水、昆虫、肥料等传播蔓延,耐干燥环境,潜伏期较长。

 

3.3  菌核病侵染循环

  菌核在土中越冬,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农具传播,从植株的衰老部位侵入。

 

防治方法

4.1  灰霉病的防控

  (1)生态防控:① 大棚、温室采用降低白天温度、提高夜间温度、增加白天通风时间等措施来降低棚内湿度,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露地栽培降雨后应及时排水降湿;② 高温闷棚,利用灰霉病菌的分生孢子在33℃以上侵染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特性,于晴天中午密闭大棚或温室风口,使植株间温度升高到38℃,持续2 h,然后放风,每周2次。

 

  (2)农业防控:① 浇水宜在上午进行,严禁大水漫灌,每次浇水后,及时通风排湿,防止叶片结露;② 收获后期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土壤深翻20 cm以上,将土表遗留的病残体翻入底层;发病后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棚外深埋;③ 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3)化学防控:在发病初期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每隔7~10 d喷1 次,连续防治2~3次。

 

4.2  腐败病的防控

  (1)农业防控:① 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密植,严禁大水漫灌;② 合理施肥,生长中后期避免偏施氮肥,应增施磷、钾肥,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或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③ 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烧毁,并对病穴喷施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化学防控:发病初期可喷洒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1%乙蒜素乳油8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每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3~4次。注意交替使用药剂,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上述药剂中噻霉酮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并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防效好,腐败病发病初期可优先考虑该药剂。

 

4.3  菌核病的防控

  (1)生态防控:① 适时浇水和放风,生长前期和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选择晴天上午浇水,并及时放风排湿,阴雨天也要放风,夜间最低气温高于8℃可整夜放风散湿;② 利用核盘菌分生孢子在33℃以上侵染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特性,于晴天中午关闭棚室通风口使棚温升高到35~38℃进行高温闷棚,持续2~3 h,然后放风降温排湿,每周2~3次。

 

  (2)化学防治:发病后可喷洒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还可以选用上述药剂的粉尘剂喷粉或采用常温烟雾施药防治。

 

农药快讯, 2020 (1): 56-58.


tag: 莴笋  灰霉病  腐败病  菌核病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2924.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