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草莓种植面积约为2 000 hm2,主要分布在嘉定、青浦、金山和浦东等地区。近几年,在上海地区部分大棚草莓移栽初期土传病害危害严重,尤其以枯萎病为盛。发病植株地上部分新生心叶呈黄绿色、不对称,呈大小叶状,地下根呈黑褐色,严重时整株枯死,对大棚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该病田间危害症状与黄萎病极其相似,仅从田间表现形态上难以准确区分。因此,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农技推广中心的科研人员一起,对从上海地区草莓主产区显枯萎病的草莓植株上分离得到病原菌群体进行鉴定,并检测了病原菌群体对4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
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海分离到的34株病原菌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该病原菌群体受到多菌灵、咪鲜胺、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抑制的中浓度(EC50)范围分别为0.302 7~0.556 2、0.001 1~0.148 2、0.036 1~0.299 7、0.036 8~1.721 6mg/L。多菌灵和戊唑醇对病原菌群体的EC50比值分别为1.8、8.3,而咪鲜胺和吡唑嘧菌酯对病原菌群体的EC50比值分别达134.7、46.8。上海市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尖孢镰刀菌对同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4类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的敏感性也无显著相关性。
此次研究组织分离均取用根颈内部的褐色组织,所有分离菌株从菌落培养特征上可以初步判定为镰孢霉属(Fusarium spp.)没有一个菌株的菌落形态类似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p.)。类似的,从江苏省苏南地区镇江市、苏州市和无锡市的显枯(黄)复合症病株上,也只分离得镰孢霉属致病真菌。因此,从上述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可以看出,苏南和上海地区危害草莓根部,显枯(黄)萎病症的病原菌,都是镰孢霉属真菌,而非轮枝孢属真菌。
草莓枯萎病是土传病害,病原菌抗药性跨区域流行传播的可能性较小,不同地区枯萎病病菌种群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有天然异质性差异的可能性,但相邻地区来源的草莓枯萎病病菌对同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此次研究中确定的上海地区草莓枯萎病病菌种群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的敏感基线值都小于其他省份的报道值,说明不能通过直接参考其他省份的数据,来衡量本地区草莓枯萎病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次研究中,虽然取样菌株不是未接触过药剂的野生菌株,但鉴于上海地区还未有草莓枯萎病病菌种群对咪唑类、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因此,可以此次研究结果中草莓枯萎病病菌种群的平均EC50值作为抗药性检测的敏感基线。
此次的研究结果不仅表明了上海地区草莓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还明确了其对4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为草莓种植户或农药经销商合理选用/推荐杀菌剂防治病害提供参考,同时还对当地的病原菌抗药监测提供了实际有效的参考意见。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农药快讯, 2020 (15):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