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吡菌胺是由拜耳作物科学开发的杀真菌剂,目前广泛注册用于蔬菜、果树和其他作物,用于预防和控制由卵菌真菌引起的霜霉病和晚疫病等病害。2016年氟吡菌胺的全球销售额为4 500万美元。2005年,拜耳首次在中国注册了氟吡菌胺技术和配方产品,用于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和番茄晚疫病。氟吡菌胺在中国的专利已于2019年2月16日到期。
1 氟吡菌胺简介
1.1 产品理化性质简介
氟吡菌胺是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新型吡啶酰胺类杀菌剂,通用名:fluopicolide,主要用于防治各类蔬菜和葡萄上的常见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等,具有保护和广谱治疗作用。化学名称: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甲基]苯甲酰胺,CAS登录号:239110-15-7,分子式:C14H8Cl3F3N2O,相对分子质量:383.59,结构式如图1所示。
图 1 氟吡菌胺结构式
原药外观为米色固体,无特殊气味,熔点150℃,蒸气压为3.03×10-7 Pa(20℃);8.03×10-7 Pa(25℃),KowlogP=3.26(pH 7.8,22℃)。水中溶解度2.8 mg/L(20℃),有机溶剂(g/L,20℃)正己烷0.20,乙醇19.2,甲苯20.5,乙酸乙酯37.7,丙酮74.7,二氯甲烷126,二甲基亚砜183。在室温,pH=4~9条件下不水解,光照稳定。
1.2 作用机理
氟吡菌胺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骨架间的特异性蛋白——类血影蛋白,从而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而达到对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态均有很好抑制活性的效果,而且具有很好的持效性。并在病菌生命周期的许多阶段都起作用,影响孢子的释放和芽孢的萌发。且在木质部具有很好的移动性。对叶的最上层进行施药可以保护下一层的叶子,反之亦然。对根部和叶柄进行施药,氟吡菌胺能迅速移向叶尖端。对未成熟的芽进行施药可以保护其生长中的叶子免受感染,具有非常好的内吸活性和保护治疗作用。
1.3 合成方法示例
高玉清等以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等为起始原料,与硝基甲烷经亲核取代生成3-氯-2-硝基甲基-5-三氟甲基吡啶,再通过氯化亚锡还原得到2-氨基甲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最后与2,6-二氯苯甲酰氯缩合得到氟吡菌胺(图2)。在优化条件下,反应总收率为59.5%。该工艺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收率较高。
图 2 氟吡菌胺的合成路线图示
2 氟吡菌胺在我国登记情况及分析
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0
月26日,中国共有18家公司注册了15种氟吡菌胺产品(包括技术和配方)。表1为氟吡菌胺登记情况分析。
表 1 氟吡菌胺在我国的登记情况简介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剂型 |
总含量/% |
登记证持有人 |
PD20200740 |
代森联·氟吡菌胺 |
水分散粒剂 |
70 |
陕西先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PD20200651 |
氟吡菌胺·烯酰吗啉 |
悬浮剂 |
37 |
山东海利尔化工有限公司 |
PD20200362 |
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 |
悬浮剂 |
40 |
兴农药业(中国)有限公司 |
PD20200226 |
氟吡菌胺·喹啉铜 |
悬浮剂 |
40 |
四川沃野农化有限公司 |
PD20200224 |
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 |
悬浮剂 |
32 |
赣州一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PD20200150 |
氟吡菌胺·烯酰吗啉 |
悬浮剂 |
40 |
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PD20200027 |
氟吡菌胺·氰霜唑 |
悬浮剂 |
25 |
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PD20200024 |
氟吡菌胺·喹啉铜 |
悬浮剂 |
32 |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PD20190231 |
氟吡菌胺·烯酰吗啉 |
悬浮剂 |
40 |
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 |
PD20190229 |
氟吡菌胺·甲霜灵 |
水分散粒剂 |
30 |
江西中迅农化有限公司 |
PD20190226 |
氟吡菌胺·烯酰吗啉 |
悬浮剂 |
36 |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
PD20190223 |
氟吡菌胺·精甲霜灵 |
悬浮剂 |
15 |
山东青岛凯源祥化工有限公司 |
PD20190153 |
氟吡菌胺·氰霜唑 |
悬浮剂 |
30 |
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PD20183919 |
氟吡菌胺 |
原药 |
98 |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PD20183515 |
氟吡菌胺 |
原药 |
97.5 |
陕西美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PD20181011 |
氟吡菌胺 |
原药 |
97 |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穗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
PD20180985 |
氟吡菌胺 |
原药 |
97 |
青岛润农化工有限公司 |
PD20151780 |
氟吡菌胺 |
原药 |
97 |
德州绿霸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PD20090011 |
氟吡菌胺 |
原药 |
97 |
拜耳股份公司 |
2.1 产品分析
中国有8个含氟吡菌胺类药物技术注册,15个配方注册,其中包含6个原药和13个制剂,在制剂
产品中,与烯酰吗啉混配占比最多,其次为喹啉铜、氰霜唑及吡啶醚菌酯;大多数为悬浮剂,约有11个,还有2个是水分散粒剂(表2)。
表 2 氟吡菌胺在中国的产品登记分析
产品成分 |
产品数/个 |
占比/% |
产品成分 |
产品数/个 |
占比/% |
氟吡菌胺 |
6 |
31.58 |
代森联·氟吡菌胺 |
1 |
5.26 |
氟吡菌胺·烯酰吗啉 |
4 |
21.05 |
氟吡菌胺·甲霜灵 |
1 |
5.26 |
氟吡菌胺·喹啉铜 |
2 |
10.53 |
氟吡菌胺·精甲霜灵 |
1 |
5.26 |
氟吡菌胺·氰霜唑 |
2 |
10.53 |
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 |
2 |
10.53 |
2.2 作用对象分析
目前,氟吡菌胺在我国登记的防治病害对象主要有,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和番茄晚疫病,具体防治方法如表3。
表 3 氟吡菌胺在中国登记的防治对象
产品名称 |
作物病害 |
施用方法 |
产品名称 |
作物病害 |
施用方法 |
70%代森联·氟吡菌胺 |
黄瓜霜霉病 |
50~70 g/亩,喷雾 |
25%氟吡菌胺·氰霜唑 |
葡萄霜霉病 |
4 000~5 000倍稀释,喷雾 |
37%氟吡菌胺·烯酰吗啉 |
黄瓜霜霉病 |
40.5~54 g/亩,喷雾 |
32%氟吡菌胺·喹啉铜 |
黄瓜霜霉病 |
42~58 mL/亩,喷雾 |
40%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 |
马铃薯晚疫病 |
30~40 mL/亩,喷雾 |
40%氟吡菌胺·烯酰吗啉 |
马铃薯晚疫病 |
40~60 mL/亩,喷雾 |
40%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 |
葡萄霜霉病 |
1 500~2 500倍稀释,喷雾 |
30%氟吡菌胺·甲霜灵 |
马铃薯晚疫病 |
40~80 g/亩,喷雾 |
40%氟吡菌胺·喹啉铜 |
黄瓜霜霉病 |
45~60 mL/亩,喷雾 |
36%氟吡菌胺·烯酰吗啉 |
黄瓜霜霉病 |
40~66 mL/亩,喷雾 |
32%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 |
葡萄霜霉病 |
2 000~4 000倍稀释,喷雾 |
15%氟吡菌胺·精甲霜灵 |
马铃薯晚疫病 |
30~38 mL/亩,喷雾 |
40%氟吡菌胺·烯酰吗啉 |
黄瓜霜霉病 |
30~45 mL/亩,喷雾 |
30%氟吡菌胺·氰霜唑 |
番茄晚疫病 |
30~50 mL/亩,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