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灰霉病越来越难防治。因此,小编从药剂角度出发,对比国内和德国在草莓灰霉病上药剂防治差异,以供广大种植户提供用药经验,为农药企业的药剂开发方向提供借鉴。本文中德国的用药现状及抗性现状等来自奥胡斯大学Roland W. S. Weber等研究人的论文grey mould disease of strawberry in northern Germany: causal agents,fungicide resistance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是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是草莓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草莓以果实着色初期至中期对灰霉病的抵抗力最弱,此时最易染病,果实受害多从残存的花瓣附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侵染初期在果实上形成水浸状、灰褐色病斑,然后颜色逐渐变深褐色,并向果实内部侵染(图1);棚内湿度较大时,病斑迅速扩展,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褐色霉层。
图 1 草莓灰霉病病症,a 幼果花托和花瓣上首先可见感染症状;b 收获期发病;c 储藏期感染
1 防治药剂
1.1 国内防治现状
目前国内登记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的药剂有克菌丹、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嘧霉胺等20种单剂,其中包括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及枯草芽孢杆菌生物杀菌剂,啶酰·嘧菌酯、氟吡菌酰胺·嘧霉胺、抑霉·咯菌腈、唑醚·啶酰菌等10种混剂。
国内相继报道了草莓灰霉病菌已经对啶酰菌胺、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等产生了抗药性,故针对草莓灰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蒜油等均是无公害且效果不错的防治药剂,其中耿建峰等研究了大蒜提取物对灰霉菌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0 g/L的大蒜提取物即能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处理24 h后,大蒜提取物对灰霉菌菌丝生长有效抑制浓度为100 g/L,抑制率为85.9%。
1.2 德国防治现状
目前在德国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杀菌剂是环酰菌胺(fenhexamid);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啶酰菌胺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嘧菌环胺(cyprodinil)和咯菌腈(fludioxonil)。
环酰菌胺抑制由erg27编码的3-酮还原酶,其参与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在草莓生产中,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比氟吡菌酰胺常见,这是由于常见的两个突变位点——H272R和H272Y导致啶酰菌胺抗性增加,而对氟吡菌酰胺没有影响。咯菌腈是除中国外,其他地区均没有抗性突变报道的单位点杀菌剂。咯菌腈通常是由Bos1的功能丧失突变引起的,这与对高渗应力的超敏反应有关。
很多多位点杀菌剂和保护型杀菌剂,如铜、硫磺、克菌丹、二氰蒽醌、甲苯氟磺胺,以特殊方式干扰病菌代谢,一般为干扰细胞氧化还原过程。因此,此类杀菌剂很少会产生抗性,或者抗性较小。但是,在大多数国家,此类杀菌剂要么对灰霉病没有防治效果,要么没有在草莓灰霉病上登记。而单位点杀菌剂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更佳,但容易产生抗药性。苯菌灵、甲基硫菌灵是市场上较早的甲基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作用(MBC)模式单位点杀菌剂。20世纪70年代初,它们在德国北部部分地区用于防治灰霉病,最后由于其抗性快速发展,逐步被淘汰。
图2为德国北部地区草莓灰霉病对甲基硫菌灵、环酰菌胺、啶酰菌胺等8种药剂抗药性情况,可以看出氟吡菌酰胺的抗性最小,其次为甲基硫菌灵和啶酰菌胺。
图 2 2010—2017年德国北部地区草莓灰霉病8种杀菌剂抗性情况
2 两国药剂差异
2.1 常用药剂
目前在德国常用的药剂在中国使用情况为:环酰菌胺(fenhexamid),在中国没有登记;嘧菌环胺(cyprodinil)仅仅登记用于灰霉病,在草莓上没有登记记录;咯菌腈(fludioxonil)以混剂的形式登记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
环酰菌胺是由拜耳公司于1989年间开发的一种具有内吸性、保护性的新型酰胺类杀菌剂,1998年市场化,主要用于灰霉病及菌核病、黑斑病等的防治,而且对一些已经产生抗性的病原菌种亦能表现出一定的活性,具有对作物安全、低毒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环酰菌胺可以开发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剂型产品,单剂方面以50%环酰菌胺悬浮剂或水分散粒剂优先,复配制剂方面可以考虑将环酰菌胺与甲苯氟磺胺、戊唑醇、双胍辛胺、腐霉利、克菌丹、咯菌腈等进行复配。环酰菌胺在我国还没有正式登记,建议中国企业着手登记。
2.2 抗性低的药剂
氟吡菌酰胺、甲基硫菌灵和啶酰菌胺是德国目前抗性较小的3种药剂,其中氟吡菌酰胺在我国以混剂氟吡菌酰胺·嘧霉胺及氟菌·肟菌酯登记用于草莓灰霉病;甲基硫菌灵在我国登记防治灰霉病,但没有在草莓上登记记录;啶酰菌胺在我国登记有效期内防治草莓灰霉病产品共有8种。
3 德国综合防治策略
(1)限制每季化学防治的次数在3次,最多4次。
(2)开花期是化学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最佳期,因此在开花期防治可以大大减少化学防治次数。
(3)研究表明很多非合成物质如酵母、丝状真菌、细菌及植物提取物均具有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潜力。施用此类药剂可以减少化学杀菌剂残留物,延长化学药剂抗性发展,并减少收获后的损失。
(4)改良储藏环境有利于减少收获后的损失。
(5)不同品种的草莓对灰霉病的敏感性不同,但目前市场上没有完全抗灰霉病的品种,品种的选择也主要受市场需求、产量或收获时间的影响,因此培育耐灰霉病草莓品种是很关键。
(6)及时清理田间草莓病果,尤其在在收获初期的第一次采摘时进行清理,灰霉病二次感染的程度可以显著降低。
(7)过于茂盛的营养生长往往更容易感染灰霉病及其他许多病害,可以通过保证不降低产量的同时,适量限制氮肥的供应。
(8)控制湿度:① 温室、大棚要适时放风通气,以降低室内湿度;② 灌溉采用滴灌而不是漫灌;③ 适当加大株行距。
农药快讯, 2020 (23):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