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受白粉病危害,严重田块可减产20%~30%。病原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雨露日多,则白粉病将严重发生。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各地在进行小麦品种审定时均对参试品种的白粉病进行抗病性鉴定。所以,生产上应选用具有较高抗、耐病性,并有较好丰产性的品种,压缩感病品种种植面积。
(2)加强管理。提倡精量或半精量播种,亩播种量控制在10 kg以下,降低小麦播种量,可以控制成株期密度和田间郁蔽程度,减轻病害流行。消灭初侵染源,如播种前尽量消灭自生麦苗或田边禾本科杂草。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和有机肥、微肥的施用量,增强麦株的抗病力。合理密植,密度不宜过大,注意田间通风透光性。湿度较大地块,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利于麦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3)种子处理。在麦苗发病较多的地区,可用种子重量0.12%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10~15 g,兑水700 mL,拌种10 kg,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 mL+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100 mL兑适量水拌种10 kg,能有效地控制麦苗发病,减少越冬病菌,并能兼治苗期锈病及各种黑穗病。小麦亩播量10 kg加水1 kg用22%辛·酮乳油36 mL,混匀后拌种晾干播种(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等,还兼治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病、纹枯病、全蚀病等)。
(4)生长期防治。当小麦抽穗前病叶率20%,小麦抽穗后上部3片叶病叶率10%时,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每亩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5~50 g、20%三唑酮乳油50~75 mL(可兼治小麦锈病,浓度不可过大,否则易产生药害)、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 g、25%丙环唑乳油30~40 mL、40%氟硅唑乳剂8 000倍液、30%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等,兑水50~75 kg喷雾,一般喷3次以上,每次间隔7~10 d。
(5)中后期防治。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 g+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 g+磷酸二氢钾150 g;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 g+40%乐果1 000倍液+磷酸二氢钾150 g。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每亩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 g+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 g+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 g+磷酸二氢钾150 g喷雾防治。
(6)注意事项。在有些小麦白粉病多年来发生较严重的地方,由于长期、大量、单一使用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不行,不少地方使用烯唑醇进行防治。但农民养成了无论使用除草剂、杀菌剂还是其他药剂都盲目加大用量,追求效果最好的错误习惯,因而使用烯效唑防治白粉病效果虽然不错,但却出现了药害现象。防治小麦白粉病应在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亩用12.5%乳油或12.5%可湿性粉剂30~50 g,兑水30~45 kg进行叶面喷雾;也可选用25%的乳油每亩15~25 g,兑水30~45 kg进行叶面喷雾。根据病情间隔7 d喷施一次,连喷2次。一般每亩使用5~8 g有效成分的制剂,兑水30~45 kg喷雾。使用烯唑醇最重要的是切莫盲目加大用量,否则易造成药害。另外,在返青期防倒伏用多效唑时,切莫为预防白粉病与烯唑醇混合使用。
醚菌酯是一种新型仿生类广谱低毒杀菌剂,对病害具有预防治疗和铲除的作用。该药可作用于病害的各个过程,亲脂性好,易被叶片和果实的表面蜡质层吸收,并呈气态扩散,可长时间缓慢释放,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喷施后叶片亮绿,具有提高光合效率、增产增收的作用,并可诱导植物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免疫特性。
据了解,生产上防治小麦白粉病,推荐用醚菌酯,每亩用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30 g,兑水25 kg进行叶面喷雾,药后20 d,药效还能达到83.5%~93.4%,比三唑类的药效高出40%~60%。
对小麦苗量过大,易感染或可能发生白粉病、锈病小麦田块,在小麦抽穗期进行第一次“一喷三防”的过程中,每亩用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30~50 g与适量的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进行二次稀释,兑水25~30 kg,进行叶面喷雾,效果更佳。
农药快讯, 2021 (7):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