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发现,20世纪初已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玉米产区。我国于1899年首次记载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及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玉米产区,随着玉米杂交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发生危害也逐年加重,成为玉米生产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害。
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或苞叶,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然后向上部扩展。叶片上的病斑因玉米材料上所带抗病型基因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非抗病品种上产生的萎蔫斑。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的水渍状斑,向两端扩展,形成梭形的大萎蔫斑,后沿叶脉扩展成长梭形大斑,发病严重时,病斑常连片,引起叶片早枯。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有时叶鞘和苞叶上也产生不规则暗褐色病斑,后期病部密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抗病玉米品种上产生褪绿型病斑,病斑初期也为椭圆形小点,并有黄绿色的边缘,后沿叶脉扩展,病斑扩展缓慢,即出现褐色坏死条纹,病部灰黑色霉层不明显,不易产生分生孢子,或产生的分生孢子较少。严重时危害会遍及全株,但也常有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叶鞘、苞叶和子粒发病时,病斑多呈长梭形,大褐色或黄褐色。
2 侵染循环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大斑凸脐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菌丝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为28~30℃,孢子形成温度为13~30℃,最适为20℃,孢子萌发和侵入适温为23~25℃,孢子形成和萌发、侵入都需要高湿度。玉米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内和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在玉米生长季节,越冬孢子和菌丝体恢复活力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等传播接触寄主,当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时,便萌发形成芽管,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而引发病害。温度在25℃时,经4 h孢子便能萌发,24~48 h在侵染点显现病变,4~11 d即扩展成典型大斑。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又随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玉米收获后,又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夏、越冬,到下年继续侵染危害。
3 发病条件
玉米大斑病属流行性病害,其流行程度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在环境因素中,以温度和湿度最为重要。在品种上玉米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主因。具有抗性基因的品种,主要表现在限制病斑扩展和抑制产孢量;在苗期或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通常较小,周围具有褪绿晕圈,组织坏死延缓,从而不产生孢子或很少。玉米大斑病在年度间发生危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一般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夏季高温少雨,病害发生发展受到抑制,如果6~7月份雨水多,春玉米发病可能较重;8~9月份阴雨天偏多,秋玉米发病可能较重,反之是发病较轻。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的轻重也有一定影响。连作田、靠近村庄附近的田块,由于菌源多,初次侵染和随后的再次侵染发生早而频繁,往往病情较重;相反,如果合理轮作,与棉花玉米套作,或与红薯、大豆及其他作物间作的田块,菌源少,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发生少而迟,危害就较轻。全理密植田块发病轻,种植过密病重,追肥的病轻,不追肥病重等等。总之,凡能促进玉米健壮生长,不利于病原物侵染的栽培措施都有助于减轻病害。
4 综防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最基本的有效措施。种植具有稳定抗病性的玉米品种,即使在病害发生的年份,发病率也较低,在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及其他病害的混发区,应搭配种植具有多抗性的品种,合理布局、合理轮换,防止病害交叉感染。
(2)实行轮作和消灭病残体。实行大面积一年轮作,重病田进行秋翻,将病残体深埋于10 cm深土壤内。结合防治玉米螟,将秸秆及早处理,且要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初侵染病源。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彻底杀灭藏匿其内的病原物。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安排玉米播种期。春玉米适当早播,使生育期提前,尽可能避过后期高温多雨季节。夏玉米早播可以减轻发病,对避病增产有一定效果。播前选种,有利于部育壮苗。施足基肥,增施追肥,注意施用磷肥和钾肥。以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开好玉米田四周的沟系,有利于排水防渍,降低田间湿度。提倡与棉花、大豆、花生、红薯等作物间作套种。及时摘除病叶,玉米7~8叶期到抽雄前是感病的高峰期,发现病叶后应及时摘除,带出田外烧掉或集中高温堆沤。
(4)及时喷药保护。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玉米田间病株率达到70%,病叶率达到20%时,立即开始喷药防治。其有效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克瘟散乳剂800~1 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0.5%氨聚寡糖素AS 2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敌瘟灵乳油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等,任选一种,连续喷药2~3次,间隔期为7~10 d,每次用药液75~100 kg/亩,均匀喷雾效果较好。
农药快讯, 2021 (11):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