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蒂蛀虫是荔枝上的头号害虫,以幼虫蛀食荔枝树的嫩梢、花穗以及果实。当下生产上主要依赖化学药剂进行荔枝蒂蛀虫成虫防治,需要连续多次施药方能达到较好效果,极易造成农药的乱用滥用而引发“3R”等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极大挑战。绿色杀卵剂介导的害虫卵期防控是打破荔枝蒂蛀虫农药减量化防控难题的“预防型”防控技术和策略。
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以第一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除虫脲(我国已批准3个40%除虫脲悬浮剂产品登记防治荔枝蒂蛀虫)为实验药剂,通过转录组测序明确了除虫脲作用后蒂蛀虫卵2 670个表达上调基因和1 955个表达下调基因,并从中筛选出了合成通路八大酶、昆虫表皮蛋白和几丁质降解通路等昆虫几丁质相关网络的差异表达基因。
通过对上述所选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及对其表达量差比分析,从基因转录水平验证除虫脲作用后几丁质网络基因在蒂蛀虫卵中的表达变化情况。对初孵幼虫表皮几丁质含量的检测发现,除虫脲作用24 h后虫卵几丁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卵壳几丁质荧光标示的直观分析发现,在6 h和12 h时,处理组与对照组虫几丁质分布无明显区别,但在24 h时,处理组虫体出现3种畸形表型,处理组虫体几丁质分布较对照组更为紊乱。
本研究阐明了除虫脲对胚胎期荔枝蒂蛀虫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为除虫脲作为绿色杀卵剂在荔枝蒂蛀虫防控当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高品质荔枝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农药快讯, 2021 (1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