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
作者:周晓肖,李伟龙,蒋桂华,杨肖芳 更新时间:2022-01-12 点击量:10735

周晓肖1,李伟龙1,蒋桂华2,杨肖芳2

(1.临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属蔷薇科草莓属,果实色泽亮丽、柔软多汁、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设施草莓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全国草莓产业快速发展。受温室高湿环境及品种抗病性差等因素影响,白粉病已成为草莓的重要病害,一般可导致减产10%~20%,严重时高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草莓白粉病病原菌为羽衣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aphanis (Wallr.)Braun],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粉菌科单囊壳属,适宜环境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75%~98%,寄主范围广泛,产孢量大,再侵染频繁。草莓白粉病菌主要危害草莓叶片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蕾受害,幼果不能正常膨大,继而干枯;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失去光泽且硬化,着色缓慢,失去商品价值。目前,国内外对草莓白粉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多采用三唑类杀菌剂,属于14-α脱甲基反应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控制病菌的繁殖和蔓延。该类杀菌剂作用位点相对单一,被杀菌剂抗性委员会认定为“中抗风险类杀菌剂”,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筛选出高效、安全的药剂。因此,开展大田草莓白粉病防治试验,选用4种杀菌剂进行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比较,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1  试验设计及监测指标

  试验在临海市邵家渡街道旺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进行,大棚规格10 m×100 m,土壤为砂壤土,土壤pH 6.5。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颊,易感白粉病。试验时正处于第三茬花序果实成熟期,白粉病发生初期,以果实发病为主。供试药剂信息及试验设计见表1,分级方法及分级标准见表2。

安全性调查。每次药后3、7 d调查植株各部位是否有矮化、褪绿、灼伤、斑点等明显的药害症状。根据药害分级方法,记录各小区的药害情况。

 

表 1  供试药剂信息及试验设计

药剂名称

用量

生产厂家

500 g/L氟菌·嘧霉胺悬浮剂

稀释850倍液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

稀释2 000倍液

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

稀释750倍液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40%氟啶胺悬浮剂

稀释1 000倍液

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

CK

清水对照

/

 

表 2  分级方法及分级标准

等级

分级标准

等级

分级标准

0级

无病斑

5级

病斑占果实面积21%~30%

1级

病斑占果实面积10%以下

7级

病斑占果实面积31%~50%

3级

病斑占果实面积11%~20%

9级

病斑占果实面积51%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由表3可见,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氟酰羟·苯甲唑处理最佳,病情指数为8.52;其次是氟啶胺处理,病情指数为13.06;这2个处理显著优于其他2个处理;但两者间也有显著差异。氟菌·嘧霉胺和唑醚·氟酰胺处理防治效果相近,均较低,与氟酰羟·苯甲唑处理差异极显著。

 

表 3  4种药剂处理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表现

处理

第2次药后7 d

差异显著性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5%

1%

氟菌·嘧霉胺

16.39

66.75±2.32

c

B

唑醚·氟酰胺

16.97

65.56±2.55

c

B

氟酰羟·苯甲唑

8.52

82.71±1.19

a

A

氟啶胺

13.06

73.50±1.57

b

AB

清水(CK)

49.28

0

/

/

 

2.2  安全性

  各处理对草莓安全,未见明显药害症状。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效果,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稀释750倍液最好,其次为40%氟啶胺悬浮剂稀释1 000倍液,这两种药剂均对草莓安全,可轮换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氟唑菌酰羟胺是近年开发的吡唑-4酰胺类杀菌剂,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新成员,作用于真菌呼吸链复合体Ⅲ,阻碍其能量代谢,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该药剂高效、杀菌谱广,已有报道对叶斑病菌和小麦白粉病菌活性高。苯醚甲环唑属于三唑类,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杀菌剂复配可以扩大杀菌谱、降低用药量、减少使用次数、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氟啶胺属二硝基苯胺类广谱杀菌剂,通过阻断病菌能量形成,从而使病菌死亡。氟啶胺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和核盘菌属非常有效,对抗苯并咪唑类和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的灰葡萄孢菌也有良好效果,兼有优良的控制食植性螨类的作用,对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和由根霉菌引起的水稻猝倒病也有卓越防效。刘永春等将腈苯唑和氟啶胺按1∶3比例混配,对草莓白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次试验结果也表明氟啶胺对草莓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白粉病菌具有发病时间短、流行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农药,之后视病情发展隔7 d再喷施1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蔓延,同时要注意轮换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来源:《浙江农业科学》2021年第12期)

 

农药快讯, 2021 (15): 29-30.

tag: 草莓、白粉病、药剂筛选、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安全性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4593.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