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田间作物用药量逐年增加,但农药的使用技术和过程,尚未达到很高的使用效率。2012年12月11~12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的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研讨会上,记者获悉,当前的农药市场已开展配方选药和“桶混”技术,开发出很多高效的植保机械,以及省力化与高工效农药使用实践技术,这些高效施药技术亟须进行良好的结合,加强市场大面积推广。
配方选药 桶混技术
针对主要农作物生态系统(水稻、蔬菜、小麦、棉花、果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药剂敏感度发育期变化特点以及农药类型特点,应该开展配方选药、“桶混”技术以及药剂对靶高效沉积技术和低容量高效施药技术研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郑永权副所长表示,根据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有害生物对药剂的敏感度分析和比较,选用合理的农药试剂盒,加入合理的药剂助剂,采用低容量施药和减量“桶混”技术,进而达到高效安全科学的施药效果。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针对麦长管蚜的桶混药剂的配方,已经筛选出多个增效配方,比如抗蚜威和高效氯氰菊酯桶混的话,建议以1∶0.25的比例桶混;若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桶混的话,建议以1∶3的比例桶混。抗蚜威和吡虫啉桶混,建议以1∶0.25的比例桶混。而对苹果黄蚜的防治,也可选用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桶混,比例以1∶4为佳;而啶虫脒和联苯菊酯桶混的话,建议以1∶2的比例桶混。
防治水稻田间主要害虫,也筛选出很多增效桶混药剂的配方。例如防治飞虱类害虫,要根据害虫种类,选择适当的增效桶混药剂配方。防治褐飞虱,可使用烯啶虫胺+阿维菌素的配方,比例控制在1∶18为佳;也可使用吡蚜酮+噻嗪酮的配方,两种药剂以1∶1的比例桶混防效好。对于白背飞虱,可使用1∶7的噻虫嗪+烯啶虫胺桶混配方,效果较好;也可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的配方,桶混比例为6∶4为好。而对稻纵卷叶螟的桶混配方,可选用2∶1配方的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的桶混,或2∶1的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的配方,以及丁烯氟虫氰+噻嗪酮以5∶1的比例桶混的配方,防治效果均很突出。
高工效农药使用技术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袁会珠研究员告诉记者,为使农业生产变得省力化或轻盈化,提出了省力化、高工效农药使用技术,例如熏烟技术、热烟雾技术、常温烟雾技术、电热熏蒸技术、喷粉技术、水面撒施法、水面铺展法、无人机施药技术、喷杆喷雾技术和果园风送喷雾技术等。而这些高工效的施药技术在国内尚未普及,应该加大推广面积。
在使用不同喷雾技术来研究药剂在玉米植株冠层的沉积分布,以及对第二代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的过程中发现,使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技术,采用水平喷杆喷雾的药液雾滴,在玉米中后期的冠层内形成的覆盖率和雾滴密度差异很大,导致氟铃脲和甲维盐田间防效较低。而使用吊杆喷雾雾滴,可有效增加药液在中下部位的沉积量和稳定性,高效地防治了第二代亚洲玉米螟的危害。现在3WZC-2000和3000A型超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应该加大推广这些高效植保机械的使用面积。
针对高效植保机械方面,国内有很多首创技术,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中国农业大学何雄奎教授如是说,国内很多首创的施药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例如基于红外靶标探测的智能型自动对靶喷雾技术、水田风送低量高效施药技术、循环喷雾技术、自适应仿形喷雾技术、挡板导流式防飘喷雾技术和植保动力伞与无人多旋翼低空航空施药技术等。
针对大农场、大型地块旱地作物,已经研制开发出新型3W-1000型宽幅均匀稳压喷杆喷雾机、悬挂式宽幅喷杆喷雾机和牵引式宽幅喷杆喷雾机,正在推广的过程中。而针对平原产区大田旱地作物生长中后期用药需要,研制的3WX-280H型自走式旱地宽幅高架喷杆喷雾机,配套的新型防飘喷雾技术,3WFP-300挡板导流式喷杆喷雾机,以及新型CIJ系列射流式防飘喷头,都能满足这个时期的作物施药需求。
针对果园喷药的难点,3WGZ智能型果园自动对靶风送喷雾机系列,应用的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集成应用风送辅助喷雾技术、静电喷雾技术、自动对靶技术,使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到55%,有效解决了中靶困难和用药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还有水田自走式风送低量高效施药技术、水田植保机械—机器人、3WSF-200型水田风送低量喷杆喷雾机和低空航空高效施药技术与机具等,都于近两年在江苏、江西、湖南、河南等地得到大量应用示范,应该联合各方力量认真做好新产品示范筛选,并大力推广,加快药械的更新换代,建议分三年时间,淘汰现有喷头,全部更换新的、进口喷头,提高喷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