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薯黑痣病属真菌性病害,其病菌立枯丝核菌寄主广泛,常年寄主有茄科、豆科等多种作物,主要危害马铃薯幼芽、茎基部及块茎。染病幼芽未出土就腐烂,导致田间缺苗;出土后染病,开始时下部叶片发黄,茎基部产生褐色凹陷斑,直径1~5厘米,病斑及周围常覆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上生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菌核,重病株整株立枯或从顶部萎蔫。
立枯丝核菌以菌核在病薯块上或残落于土壤中越冬,带菌种薯是次年主要初浸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一般经伤口侵入或直接侵染幼芽导致发病,经风雨、灌溉水、昆虫、农事操作等进行再侵染。春季播种早或播后土温较低的情况下发病较重;低洼积水地不易提高地温,易诱发病害;病区或连作田田间菌源足,发病率较高。
预防马铃薯黑痣病,应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选用无病种薯。因地制宜选用农艺性状优良和抗性强的品种,如中薯3号、陇薯3号、陇薯4号、津研4号等脱毒薯种。二是适期播种。保护地栽培一般在2月底3月初播种,露地栽培在3月底4月初播种,重病区注意适期迟播,防止地温过低诱发病害。三是合理密植。保护地每亩栽4,000株左右,露地每亩栽4,600株左右,注意通风透光,低洼地实行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四是科学轮作。提倡与水稻、玉米等禾本科非寄主植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能轮作的重病田应深耕改土,清理田间菌源。
药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一是对种薯消毒。播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5%噁霉灵水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种薯10分钟。二是茎叶喷雾。在发病初期喷施3.2%甲霜·噁霉灵水剂3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