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内:校准研发方向谋突破
作者:庞利萍 更新时间:2013-04-11 点击量:1592
    2012年,我国农药行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中实现了产量、利润的双增长。2013年,农药行业面临非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创制瓶颈制约愈显突出、产品同质化竞争更为激烈、国外大公司新专利产品大量涌入等更加严峻的形势,中国农药行业该怎样突围?如何找准前进方向?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对环保农药进行的专利分析中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专利数量增加,提高突破的起点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农业化学处处长杨明介绍,近30年来,中国环保农药专利申请量总体上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1985年,我国环保农药申请量仅为194件,2002年首次突破了1,000件,至2008年已经增长到了1,889件。1985—1991年,环保农药专利申请量增长比较缓慢,那时候中国专利制度刚刚形成,专利申请不够活跃。1992—2008年,随着中国专利制度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申请人关注中国市场,加大了农药专利的研发,农药专利申请数量迅速增加。
    杨明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国环保农药技术研发活跃程度大大增加。在2000年之前,中国环保农药专利申请以国外申请人在中国申请为主;2000年之后,国内申请人的年申请量开始领先于国外。目前以国内申请数量占主体的强势格局已经形成。在我国申请环保农药专利的国家和地区共有30个,仅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占据了全部申请量的97.98%。其中,中国占55.07%,欧洲占22.17%,美国占12.46%,日本占8.28%。
    专利分析结果显示,在农药原药、农药混剂、农药剂型和生物农药4种类型的专利申请中,农药混剂占比最大,其次是农药原药和农药剂型,生物农药占比相对最小。杨明对此表示:“在我国环保农药市场中,农药混剂的专利技术竞争最激烈,其次是农药原药和农药剂型。”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数据显示,生物农药专利虽然所占的比例最小,但是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生物农药成为相对环保的农药方向,近几年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很快,从2007年开始就已经超过农药原药的申请量。
    作为基础专利的农药原药,因其开发周期长和成本愈来愈昂贵等原因,从2005年起发展速度逐渐放缓。
    而我国农药剂型领域已逐渐摆脱以传统农药剂型为主的局面,朝着绿色、安全性强的环保农药剂型方向发展。
    此外,在我国农药原药专利申请中,以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为主。其中,杀菌剂占主要比重,为38.46%;除草剂和杀虫剂所占比例相同,均为27.07%;其他应用的农药原药占7.40%。由此说明,中国市场专利申请的农药原药中杀菌剂是重要的技术方向,其次是除草剂和杀虫剂。申请人对于其他应用的农药原药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软体动物剂和杀鼠剂等关注得较少。
图2  中国向国内外申请专利情况
    对于眼下大热的生物农药,我国专利申请主要以植物源农药为主,占生物农药总申请量的40%,其次是转基因作物和微生物源农药,分别占32.5%和27.84%。而美国授权的生物农药专利中,则是以转基因作物技术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悠久的中草药使用历史。不过,国内转基因作物的申请量从2001年之后也开始快速增加,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农药行业一支新兴力量。
          拓展国外市场,扩大突破的空间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很多农药企业把目光瞄准了海外。经过几年的努力,无论是海外建厂还是产品出口,中国农药企业已经在国外市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产品出口量稳步提升。但是,跟跨国巨头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在国内外专利申请的数量对比上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据介绍,我国在国内申请环保农药专利的量占全部申请的96.31%,向国外申请的只占3.69%,主要是向美国、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申请。而在向中国专利局递交的专利申请中,我国申请人申请的环保农药专利也只占47.46%,美、日、欧在我国申请环保农药专利则占到了50.14%。其中,欧洲占21.84%,美国占17.53%,日本占10.77%。我国申请人向国外申请环保农药专利的力度远远不及国外申请人对我国的申请。这也充分表明,我国企业向外申请的意识薄弱,没能为日后竞争国际市场提前布局。
    杨明强调,国内企业在利用专利保护支撑企业发展时,积极向全球扩展,扩大技术保护的地域范围。否则,很多的潜在市场可能会被白白浪费掉。
    杨明建议,我国农药企业今后在重点农药品种推出之前,应重视通过专利合作条约即PCT途径同时向多国申请基础专利,打开国外专利市场,让专利先行于产品,从而在日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提高研发水平,激发突破的动力
    杨明告诉记者,对比国内外创新主体类型分布,国外在中国进行农药专利申请的申请人中企业占93.28%。而国内占总申请量比例最大的是个人申请,占36.72%,其次是大学,而企业仅占总申请量的20.14%。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农药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图3  国内前六大地区专利总体情况
    他说,近年来,随着专利保护宣传的强化和国家不断颁布的优惠政策,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有所加强,但鉴于国内农药企业大部分属于小的加工企业,缺乏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在自主研发方面与国外农药企业差距很大。我国农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不但专利数量少,国内自主开发的农药产品部分老化,加之企业推广力度较小,市场影响力不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大学的创新能力很强,他们在生物农药领域更多地侧重于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转基因生物农药进行农药创新。大学申请的生物农药中,转基因作物占50.18%,微生物源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基本平分秋色,分别为25.67%和23.52%。
    业内人士表示,2013年,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农药行业将面对的竞争加剧,自主创新是国内农药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必须要做的功课,没有其他的捷径。围家一直倡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于2月4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农药行业同样需要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农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大力支持新农药、新剂型的创制研发,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农药的研发。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挖潜过期专利,增添突破的能量
    据有关统计数据,未来4年内,将有40个国外农药品种专利过期。到2023年,全球将有166个农药相关的专利过期,预计新增市场价值可达110亿美元。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国外早期开发的大量农药专利逐渐过期,但专利失效不意味着价值丧失。以草甘膦为例,虽属于专利过期产品,全球年度销售额却在40亿美元以上。当前,我国农药行业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果充分用好过期专利,仍可以为国内农药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据了解,在课题组所研究的时间段内发现国内没有原药专利的农药品种有43个,分别是杀菌剂戊唑醇、代森锰锌和丙环唑等,除草剂草甘膦、乙草胺和麦草畏等,杀虫剂吡虫啉等。在国内法律状态为到期失效的有12个品种,分别是杀菌剂嘧菌酯、多杀霉素、嘧菌环胺和咯菌腈,除草剂甲基磺草酮、烟嘧磺隆、砜嘧磺隆、苯磺隆和双氟磺草胺,杀虫剂氟虫腈、噻虫胺和啶虫脒。
    杨明表示,对于这些无原药专利或在国内已经届满或失效的品种,国内企业可以在国内生产销售它们的原药,不存在侵权的风险。但在企业出口这些原药产品到国外时,应提前充分了解这些品种在国外当地的法律状态。另外,应该注意每个品种都有许多外围专利,譬如制备工艺、混剂、剂型等,国内企业在申请专利前或在国内生产销售除原药外的农药产品前,需要检索其外围专利情况。
    此外,中国市场上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农药品种的原药专利只有5件有效,这些农药品种为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和丙硫菌唑(2015年11月7日在中国的专利到期,编者注),除草剂甲基二磺隆(2015年4月11日在中国的专利到期,编者注)和唑啉草酯,杀虫剂噻虫嗪(2013年7月21日在中国的专利到期,编者注)。杨明指出,对于这些拥有专利权的农药品种,国内企业在未获得相关专利权的许可下,不能生产销售。但是可以在这些农药品种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掘这些农药品种的外围专利,比如研发效率更高的工业合成路线,同时密切关注这些农药品种的法律状态,一旦它们在国内的专利到期,就可以生产销售其原药产品。
    据悉,农药专利研发投入大,创制周期长,一个新品种从化合物的合成到商品化需要筛选10万~13万种化合物,耗资2亿美元以上。这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自己开发。
tag: 聚焦国内:校准研发方向谋突破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1958.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