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绿色之路仍需上下求索
作者:翁国娟 胡元珏 更新时间:2013-10-22 点击量:1247

严格准入,不让劣币驱良币

    草甘膦无疑是当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受欢迎的广谱性除草剂品种,同时它也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农药品种。虽然近年来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但是草甘膦每年在全球的用量保持持续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业界对于草甘膦产品的市场前景始终保持乐观。
    但是再好的市场,也架不住大量企业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的折腾。由于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区域政策差异等诸多不良因素,我国草甘膦行业处于一种产能严重过剩的状态。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草甘膦生产企业近200家(不包括无证生产的企业),年总产能超过100万吨,甚至已经远远超出全球的市场需求;2012年,我国草甘膦总产量约40余万吨,装置开工率仅为四成,却占据了全世界总产量的50%。产能严重过剩带来恶性竞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更是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肆意排放污水,不仅严重破坏了环境,损坏了中国草甘膦行业的整体形象,也在事实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规范经营的企业造成了恶意的冲击。
    而如今草甘膦需求趋旺,一批曾经在2005年跌入谷底的企业似乎忘记了当年高空跌落时的巨痛,行业盲目跟风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为严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指出,这既加大了投资风险,又导致了无序竞争。同时企业生产草甘膦的过程中要做到完全达标排放,“三废”处理绝对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但由于各地环保要求不一,各企业治理水平不一,环保投入与治理的不均衡助长了一些企业的肆意偷排、污染环境的行为。如果再不予以彻底整治,中国草甘膦行业的路将越走越窄,转型提升将成为空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新安集团联合行业其他骨干企业,提出了对行业开展环保核查的要求。环保核查面向的是整个行业,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如果通过环保核查,可以将那些技术水平落后、环保治理不达标的企业淘汰出局,让行业回到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中来。孙叔宝认为,此次环保核查工作的开展必将促进草甘膦原药生产企业加强环保治理措施,实施清洁化生产,对规范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身作则,龙头企业当表率

    然而,常言道,欲正人,先正己。那么,这些年来,新安集团等龙头企业在草甘膦生产的环保治理方面,又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呢?
2003年,新安集团凭借“从草甘膦尾气中回收氯甲烷”这项科技成果,一举拿下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不仅为新安集团,也为整个中国草甘膦行业的工艺进步和环境治理带来了福音。通过氯甲烷回收利用,我国草甘膦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生产过程更加环保清洁,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迅速提升。
    之后,新安集团科研人员又进一步攻克了“草甘膦副产品氯甲烷用于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新工艺”这一专利技术,成功地将草甘膦副产品氯甲烷回收净化后用于合成有机硅单体,又将有机硅单体生产中副产的盐酸精制后用于草甘膦生产。这项成果对于新安集团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它使公司从传统的农药行业,跨入到了一个前景更加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硅领域,并首创性地形成了以“草甘膦—氯甲烷—有机硅”为标志的氯资源循环经济生产链,巧妙地解决了有机硅和草甘膦两个产品生产体系的“三废”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新安集团这种氯资源的循环利用,基本上消除了氯物质的直接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工艺的目标。
    四川福华农科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华也告诉记者,为了找到适合企业的节能环保发展道路,从2009年投资500万元对一期年产2万吨草甘膦装置进行了38处系统性技术改造。至今,福华集团每年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企业近年来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入将近占到全年总收入的5%。“环保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许多行业都逐步转向环保型发展,农药行业也不例外。有责任感的企业和企业家,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张华说。
    江苏好收成韦恩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杜荣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则表示,严格地讲,没有做不好的环保,关键是成本和投入。截至目前,企业在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膜处理设备、生化处理装置及环保创新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已经达到了1.5亿元,其运行成本也是非常大的。通过关注10多年草甘膦企业的起起落落,他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只有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够成长壮大。“我们企业从1998年开始生产草甘膦,到现在能在行业内获得一席之地,也正是坚持了这一理念。要做好草甘膦的环保,技术是手段,资金投入是保证,最根本的还是理念,要有对社会负责的理念。”杜荣如是说。

任重道远,绿色发展树典范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正先告诉记者,此次环保核查有一个重点和一个难点,重点是母液的去向,难点是磷元素综合利用率和氯化钠回收率作为核查指标并进行量化考核。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张鑫介绍,甘氨酸法每生产1吨草甘膦要产生4~5吨的母液,这些母液中含工业盐及多种有机物,直接排放后会造成土壤板结、水质污染等。同时,IDA法草甘膦生产废水具有高浓度、高毒性、高含盐(几乎是饱和盐)等特点,还有许多是非生物降解物或生物抑制物,给治理工作带来了难度。
    而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革新,目前新安集团的草甘膦生产工艺及“三废”治理技术,已经代表了国内的最高水平。多年前,新安集团就组织了强有力的科研力量,投入大量资金,针对母液处理、回收和利用问题,展开了长年累月的研究。
    2004年期间,新安集团科研人员对母液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如果能将母液中的氯化钠提取,或者通过工艺改进避免氯化钠的产生,就可以消除土壤板结。为此,新安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课题组,用氯化铵取代氢氧化钠即“通氨法”生产草甘膦获得成功,并申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然而,尽管该成果有效解决了10%草甘膦导致土壤板结的问题,但随着2009年国家农业部出台10%草甘膦水剂禁销令,以此作为解决母液出路的设想也就成为了泡影。
    虽然花费数年心血取得的科研成果最后未能转化为现实,但新安集团并未因此放弃探索,而是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寻找其他可能的途径。2009年,新安集团科研人员发现,将母液进行氧化浓缩后,再进行定向转化,转化后的固体主要成分为磷酸盐。而磷酸盐是一种基础化工原料。在确定思路后,新安集团科研人员重振旗鼓,就此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在2010年底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母液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将母液氧化浓缩后生成的中间体磷酸盐混合液进行定向转化,得到焦磷酸钠粗品,再进行提纯和深加工,最后得到工业级的磷酸盐产品。中试产品经过检测,证明产品各项质量指标完全符合标准要求。2011年下半年,新安集团投资近亿元,在子公司镇江江南化工建成了第一套母液回收处理装置,获一次性投产成功。迄今为止,该套装置运行一直保持稳定。这项成果为新安集团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
    2013年3月,国家环保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草甘膦环保核查方案进行企业调研,实地察看了新安集团镇江江南化工、山东润丰等企业的环保处理。专家组对镇江江南化工的母液资源化处理技术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一项值得在全行业推广的先进技术。
    行业专家评价称,新安集团自主开发的母液资源化利用技术,是该公司继氯甲烷回收技术成果之后,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取得的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它的问世,不仅对于新安集团,对于整个中国草甘膦行业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彻底解决了母液的出路问题,根除了当前困扰草甘膦行业最大的环保隐忧;还为传统行业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制约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自我提升获得行业新生,寻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提供了又一个成功的典范。
    事实上我国草甘膦行业在环保处理、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环保核查也只是行业绿色发展之路上的重要一步,行业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李正先所说,这次环保核查是送给愿意做大做强的企业的“大红包”。解决好“三废”治理的行业,生产将更为集聚,竞争更加规范,也将为农药行业与环境友好发展树立起标杆。希望草甘膦优势企业能够抓住核查的机遇,以有竞争力的环保技术实现行业的整合,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表1 近年来国内草甘膦相关政策


年 份

相关政策

政策主要内容

2009

农业部、工信部联合下发1158号公告

自2009年2月25日起,停止批准有效成分含量低于30%的草甘膦水剂登记,已取得农药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和已批准登记的草甘膦水剂,其有效成分含量低于30%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在2009年12月31日前进行有效成分含量的变更

2010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

自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部分农药(包括草甘膦)等六类商品的出口退税

2012

农业部下发1744号公告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停止受理和批准草甘膦含量低于30%的草甘膦混配水剂的田间试验、农药登记。已批准登记的草甘膦混配水剂,草甘膦含量低于30%的,应当在2012年8月31日前将含量变更至30%以上,并完成相应登记证的变更

2013

环保部发布《关于开展草甘膦(双甘膦)生产企业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

企业自查阶段是在7月30日前,而省级环保部门初审阶段在9月30日前。环保部复核并发布公告的时间段则会在年底前。到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全面核查,并公告5批符合环保要求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名单。核查重点在于“三废”排放及母液回收及过程控制等

农药快讯, 2013 (20): 39-41.
tag: 草甘膦:绿色之路仍需上下求索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2820.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