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莴苣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其设施栽培茬口的安排越来越紧凑,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其中霜霉病来势猛、传播快且毁灭性强,倍受重视。
霜霉病在莴苣苗期和成株期都会发生,主要危害叶片。苗期病菌多从近地面叶片背面的气孔侵入,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褐色小斑,正面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叶片干枯变褐,正反两面均有白色霜状霉层(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成株期莴苣各变种间的病害症状稍有差异。皱叶莴苣(生菜)发病初期在叶片顶端叶缘处出现褪绿斑,湿度大时叶背产生大量白色霜状霉层,当环境持续低温高湿时,会产生水渍状半透明坏死斑,病部比周围健康组织薄。直立莴苣(油麦菜)发病初期叶片沿着主叶脉成片褪绿,病斑不规则形,表面有少量霜状霉层,持续低温高湿时病部呈水渍状,小病斑连接成片,病组织呈湿腐状。茎用莴苣(莴笋)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褪绿小斑,之后病斑连成片,在叶背产生霜状霉层,发病后期环境持续低温高湿时,病斑呈半透明水渍状,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最后病斑连成片导致植株枯死。
莴苣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在棚室内的病株组织内越冬,或以卵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或越夏,成为下茬或次年初侵染源。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靠气流、雨水、人为活动等进行近距离传播。温室大棚中通风不良、浇水多,或多雨多雾,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病害易流行。
针对莴苣霜霉病的侵染过程及传播途径,可以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防止病害传播蔓延。(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一般认为根、茎、叶带紫色或深绿色的品种比白皮品种抗霜霉病。二是加强田间管理。播前清除上茬残留物,深翻土壤,条件允许时与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增施农家肥,实行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低湿地宜高畦栽培,遇雨及时清沟排渍,少淋施,多露晒,避免营造高湿的环境。由于病菌多从气孔侵入。在温室中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使叶片的气孔部分关闭,对霜霉病病菌的侵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三是覆盖地膜。采用全地膜覆盖可以降低棚内湿度,尤其是叶片表面不结露,能使病菌孢子不萌发。改进灌溉技术,采用滴灌、渗灌、膜下暗灌、膜下侧灌等,可以降低湿度,破坏病菌生存环境。此外,温室栽培的莴苣,有的通过无土栽培方式育苗,在营养液中加人硅盐并增加其导电性可以有效防治霜霉病。(2)化学防治。播种前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淋施,或用2%石灰粉拌无菌泥粉撒施,防止土壤中残留的菌丝体发生再侵染。为避免种子带菌引发莴苣霜霉病,可用0.1%种子重量的35%甲霜灵种子处理干粉剂拌种。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施药,可选用烯酰吗啉、霜脲·锰锌、木霉菌制剂等喷雾,兼顾喷施地面,每5~7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莴苣霜霉病可在叶背形成霉层,施药时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施,重点对叶背喷雾。注意交替轮换用药,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