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品种及市场
作者:赵平 更新时间:2012-03-30 点击量:3208

(接上期)
2.4  氟嘧菌酯

    氟嘧菌酯由拜耳公司开发,2004年初在英国获得登记,并开发了与丙硫菌唑的混配制剂(Fandango),在种子处理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是一种新型的叶面内吸性杀菌剂,主要登记的作物是谷物,尤其对小麦和大麦上的多种病害有广谱的活性。对全蚀病(take-all)、尖眼斑病、锈病、小麦颖枯病、网斑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活性。与丙硫菌唑、戊唑醇的混剂于2011年在阿根廷获准用于种子处理。
表7  氟嘧菌酯开发简介

有效成分

氟嘧菌酯

开发时间

2004 年

主要适用作物

谷物

2010 年销售额

1.40 亿美元

使用剂量

1,250 ~ 1,500g /hm 2

生产者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氟嘧菌酯的市场稳定增长。2005年在荷兰和欧洲一些国家获得批准。爱利思达生命科学公司与拜耳共同销售的氟嘧菌酯,2005年在美国上市,用于水果和蔬菜,商品名Evito,用于草坪的商品名为Disarm;2007年在墨西哥上市用于马铃薯和番茄,商品名为Vigold;2008年在欧洲全面上市;2009年在意大利获准用于小麦。
2.5  啶氧菌酯

表8  啶氧菌酯开发简介

有效成分

啶氧菌酯

开发时间

2001 年

主要适用作物

谷物、苹果

2010 年销售额

1.35 亿美元

使用剂量

250g /hm 2

生产者

杜邦公司

    啶氧菌酯是2001年先正达公司开发的,是继嘧菌酯之后的第二代产品,主要用于大麦和苹果,对使用嘧菌酯防效不高的病害有特效。在3次喷洒作业中,一般建议第一次喷洒啶氧菌酯,嘧菌酯主要是第3次喷洒,混合使用可以提高防效和产量。啶氧菌酯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内吸活性最强,对锈病和叶斑病治疗活性较好。受嘧菌酯影响,啶氧菌酯的发展潜力受到抑制。2006年,杜邦公司获得了先正达公司啶氧菌酯的全球使用权,啶氧菌酯的商业潜力发挥到了极致,2009年销售额增长到1.45亿美元,杜邦公司也扩展了该产品的登记。2010年销售额稍有下降,为1.35亿美元。
2.6  醚菌酯

表9  醚菌酯开发简介

有效成分

醚菌酯

开发时间

1996 年

主要适用作物

谷物、水果和蔬菜

2010 年销售额

1.20 亿美元

使用剂量

200 ~ 400g /hm 2

生产者

巴斯夫公司


    1996年3月,巴斯夫在德国首次推出醚菌酯(商品名Stroby,翠贝),又开发了它与丁苯吗啉的混配制剂。醚菌酯用于谷物,可有效防治谷物白粉病、锈病、斑枯病,也可防治水稻上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葡萄和蔬菜上的霜霉病,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等作用。通过混剂可扩大杀菌谱、延缓抗性产生。
    与其它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相比,醚菌酯登记的作物较少,传导性相比嘧菌酯较差,但有一定的熏蒸效果,可呈气态分布在叶面上,对白粉病有特效。主要用于谷物,其次是葡萄、果蔬和水稻。主要产品1997年在日本获得登记,日本曹达公司以商品名Stroby销售,用于水果、蔬菜和谷物,日产公司销售的醚菌酯主要用于水稻。2009年,Rallis公司在印度登记该产品,用于水稻。在美国,醚菌酯最初用于花卉、苹果、梨和葡萄,后来适用作物不断增加。
    白粉病对醚菌酯的抗药性很快就受到关注,但是通过与其它药剂混配使用和合理规范使用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抗性的发生。由于新品种不断推出和仿制品种的竞争,醚菌酯失去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010年销售额为1.20亿美元。
2.7  其它
    苯氧菌胺由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开发,试验代号SSF-126。1999年在日本获得登记销售。它比其它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毒性低,具有保护、铲除、渗透和治疗作用,但对谷物病害没有活性,主要防治稻瘟病和水稻条斑病。
    醚菌胺早在2001年由巴斯夫在英国提出申请,并于2003年获准混剂登记:Swing Gold(醚菌胺+氟环唑)。2004年进入市场,主要用于小麦,防治多种病害。2006年10月在全欧洲上市。
    肟醚菌胺2007年由巴斯夫开发,在日本和韩国用于水稻。同时也开发了很多其它混剂,特别是与氟虫腈的混剂在苗圃中大量使用。2010年销售额接近0.3亿美元。
3  我国开发的主要品种介绍
3.1  烯肟菌酯
    烯肟菌酯是沈阳化工研究院于1997年开发的国内第一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006年上市。沈阳化工研究院是继捷利康、巴斯夫、先正达及日本盐野义公司后第5个成功开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公司。烯肟菌酯具有广泛的杀菌谱和优良的防治效果,可防治由鞭毛菌、结核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如稻瘟病、黄瓜霜霉病、黄瓜黑星病、葡萄霜霉病、番茄早、晚疫病、小麦白粉病、锈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等。
    烯肟菌酯药效与先正达公司开发成功的嘧菌酯相当。在2002年的全国药效试验总结会上被认定为当年最好的试验品种之一,在2003年英国植保大会上被评为当年世界上4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之一。已申请了中国、美国、日本及欧洲专利,已经获得农业部农药正式登记证,与环丙唑醇的混剂也已开发出来。
3.2  烯肟菌胺
    1999年,继烯肟菌酯之后,沈阳化工研究院又发现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烯肟菌胺(SYP-1620),2008年上市。烯肟菌胺对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能有效防治草莓和玫瑰等经济作物的白粉病。2010年全球销售额不到0.1亿美元。
3.3  唑菌酯
    唑菌酯是沈阳化工研究院2003年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兼具预防和治疗活性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杀菌活性高、抗病谱广,且与环境相容性好。2009年上市,2010年在我国获得登记。2010年全球销售额不到0.1亿美元。
3.4  丁香菌酯
    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杀菌剂,已经获得中国和美国的专利授权。原药和20%丁香菌酯悬浮剂已获得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该药剂具有广谱性,对苹果树腐烂病、油菜菌核病、黄瓜枯萎病、水稻恶苗病、苹果轮纹病、苹果斑点病、黄瓜黑星病、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炭疽病、小麦纹枯病、稻瘟病等多种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3.5  苯醚菌酯
    浙江化工研究院成功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苯醚菌酯(ZJ0721),由浙江化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目前已经获得的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1项南非发明专利的授权。
    苯醚菌酯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见效快,且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属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各种作物的白粉病(如瓜类白粉病、苹果白粉病等)、锈病(如苹果锈病、梨锈病等)、霜霉病(如葡萄和黄瓜霜霉病等)、炭疽病(如黄瓜、西瓜和芒果炭疽病等)都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苯醚菌酯是一个预防兼治的杀菌剂,同时经药剂喷施后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强,能使作物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青枝绿叶,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市场展望
4.1  推动其它杀菌剂市场
    为了延长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使用寿命,目前混剂开发是趋势,各大公司都在注重混剂的开发,预计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将继续占据杀菌剂的主要市场。混剂的开发不仅能延长这类杀菌剂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扩大防治谱和适用作物。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市场不断攀升,也推动了其它杀菌剂市场的发展,例如氟环唑、丙硫菌唑、环丙唑醇等。
    2009年氟环唑的销售额为4.25亿美元,占三唑类杀菌剂销售额的18.3%,比2004年增长1.5%。如吡唑醚菌酯+氟环唑(2001年,巴斯夫)、醚菌胺+氟环唑(2003年,巴斯夫)。
    2009年丙硫菌唑的销售额为4.21亿美元,占其它唑类杀菌剂销售额的52.1%,比2004年增长69.6%。如氟嘧菌酯+丙硫菌唑(2004年,拜耳)、肟菌酯+丙硫菌唑(2011年,拜耳)。
    2009年环丙唑醇的销售额为2.00亿美元,占三唑类杀菌剂销售额的8.6%,比2004年增长6.8%。2010年销售额攀升至2.50亿美元。杀菌剂Sphere Max(肟菌酯+环丙唑醇)在巴西和阿根廷的销售成为拜耳2010年业绩上升的主力军。
4.2  2014年市场展望
    自1996年第一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品种上市,到2009仅仅13年,销售额就攀升至26.28亿美元,占杀菌剂市场23.5%的份额。这类杀菌剂不仅对谷物病害有独特的防控作用,而且在其它作物上也广泛使用,同时还能延长作物的营养生长和提高产量。在巴西大豆和美国玉米上的应用也引发这类杀菌剂的销售额不断上升。
表10  2014年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市场预测

2009/2004

增长率 /%

2009 年

销售额 / 亿美元

2014 年

销售额 / 亿美元

2014/2009

增长率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0.5

26.28

30.05

3.0

    目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市场竞争激烈,占主导地位的3个品种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肟菌酯。醚菌酯和啶氧菌酯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但是杜邦正在不断扩展啶氧菌酯的应用范围。
    谷物现在仍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关键市场,特别是2008年农产品价格升高和预留取消,使醚菌胺和氟嘧菌酯的销售非常好。2009、2010年稍有下降,2011年回升,但长远看市场趋于疲软。
    2014年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市场的销售额预计可达30.05亿美元,增长平稳,见表10。     (全文续完)

tag: |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品种|品种及市场|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405.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