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南方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上世纪90年代初期该病传入我省泗阳县,并进一步扩散到淮安、宿迁、徐州等地的杂交水稻种植区。多年来,我省采取有力措施阻截该病的扩散蔓延,其发生范围被逐步压缩,目前主要分布在盱眙、泗阳等地,2013年全省发生面积为2,300多亩。
症状 主要危害水稻叶片。水稻苗期即可发病,带菌种子播种出苗后,叶片上出现长约1厘米的透明条斑,大田期发病更重,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可达4~6厘米。植株受侵染后,开始表现为细小水渍状短条点斑,后由于受叶脉限制,发展成为1~2厘米的纵向条斑,病斑颜色由黄转至黄褐色,对光观察呈油渍状半透明,严重时可连接成片以至全叶枯黄,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许多黄色菌脓,干燥后呈黄色小珠状,是田间再侵染的主要来源。
危害性 该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水稻上,籼稻通常极为感病,多数粳稻的抗性都较强。籼稻因病造成的损失在5%~20%,严重时可达50%。据资料介绍,水稻受细菌性条斑病危害,随被害叶片面积的增加,其空秕率也随之增加,千粒重相应降低,将病叶分成1、2、3、4、5级,其损失率分别为5.62%、16.45%、27.37%、39.84%和40.16%。2005年宿豫、盱眙等地局部田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严重,田间病株率在30%~60%,产量损失l0%~30%,个别田块穗子无法抽出,基本失收。
防控技术 采取“强化检疫措施、全面药剂浸种、加强健身栽培、封锁发病中心”的综合防控技术。① 检疫措施。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应严格按照水稻产地检疫规程开展杂交水稻制种田的产地检疫,严禁发病田留种,确保种子质量。对发病田块单收、单加工,对病稻草、谷壳等集中销毁。对调运的杂交稻种严格检疫,特别是对来自发生区的稻种,加强复检,查验检疫证书。② 浸种处理。在发生区全面推行药剂浸种,将稻种用清水预浸12~24小时,再用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浸种12小时,清水洗净,然后用清水浸种12小时催芽播种。③ 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种植粳稻,或改种蔬菜、林果等作物。发生区水稻生长期加强田间管理,提倡配方施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灌水做到浅水勤灌,避免漫灌。加强沟系管理,病田和非病田用水分开,避免病田水流向非病田,阻止病菌扩散。④ 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我省一般于7月下旬至8月初开始发病,田间先出现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见病后,可选用噻唑锌、噻菌铜、叶枯唑等药喷雾防治。对发病中心应由外向内喷药。台风、暴雨过后及时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