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多数农户在麦田除草方面存在误区,过度依赖开春时节的茎叶喷雾,忽略播种期的土壤封闭处理。殊不知,茎叶喷雾除草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费时费力,成本昂贵,使用不当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延误除草时机,严重的还会造成小麦“冻药害”。小麦冬前土壤封闭处理技术应用得当,不仅能起到良好的除草效果,减轻春季除草压力;而且可以避免药剂与麦苗直接接触,减少“冻药害”发生几率。掌握以下技术环节,合理应用土壤封闭处理和茎叶处理剂,可以有效提高麦田化除效果。
掌握草情和墒情 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和农户用药习惯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麦田的杂草种类和危害程度有较大差异。如水旱轮作区和长期旱作区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种类和数量明显不同。不同杂草对土壤的喜好也不相同,如盐碱土更利于硬草和菵草生长。此外,小麦播种前后的土壤墒情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快慢具有决定性作用,土壤湿润杂草提前萌发,干旱则推迟萌发。麦田化除前要充分调查草情、墒情,以便针对性选择药剂。
选择对路除草剂 小麦田防除禾本科杂草,多采用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异丙隆等;防除阔叶杂草多采用苄嘧磺隆、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2甲4氯等。不同除草剂的杀草谱各异,如2甲4氯对播娘蒿、荠菜、泽漆的防效好,但对猪殃殃防效差。如果田间杂草密度大,禾本科杂草多,应把土壤封闭处理作为重点,可以选用绿麦·异丙隆、苄嘧·异丙隆、噻磺·乙草胺、丁草胺、氟乐灵等药。使用乙草胺和丁草胺应注意天气变化,雨天、有积水不能使用,小麦发芽时也不能使用,以防造成药害,有条件的尽量避免使用此类除草剂。
选择适宜施药时间 麦田杂草95%在冬前出苗,春后出苗的只有5%。冬前禾本科杂草小,潜伏在土壤缝隙里很难发现,开春后快速生长造成危害。因此,麦田除草应以秋季为主、春季为辅。土壤封闭处理:噻磺·乙草胺应在播种后立即施药,不能有雨水和小麦发芽现象发生;绿麦·异丙隆施药适期相对较宽,小麦播种至立针期都可使用。茎叶处理:在小麦、杂草均为2~3叶期时施药最好,此时草小、耐药能力弱、易防除,同时冷空气还没有急剧南下,小麦受“冻药害”威胁小。杂草密度大或防除不理想的田块,于次年3月初补治一次。
选择适宜温湿度施药 不同除草剂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发挥的药效不同。例如,唑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在干燥条件下除草效果好,潮湿时杂草易复发;2甲4氯在气温低于18℃时防效明显下降。空气湿度大有利于药物吸收;苯磺隆在低温条件下药效慢,选晴天高温时段施药有利于药效发挥。此外,土壤湿度也会影响除草剂的效果。对土壤封闭处理来说,土壤湿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湿度大,易形成较厚、较稳定的药土层,能充分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和杀死已发芽的杂草。小麦播后可以上水补墒后封闭施药,也可以先施药,等药土层稳定后再沟灌洇水补墒,提高药效。当然,使用乙草胺和丁草胺时不宜上水补墒,以防发生药害。对茎叶处理来说,土壤湿润时植物生长代谢快,有利于带动药物在杂草体内运转,使之快速到达作用位点,发挥致死作用。当然也有一些除草剂例外,如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等,这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质来确定。
合理掌握用量 除草剂的用量不能盲目增加或减少。对土壤封闭处理来说:黏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除草剂的吸附量大,水土中游离的药物少,发挥除草作用减弱,应适当增加用量;而沙土和沙壤土对药剂吸附少,水土中游离的除草剂多,容易发挥药效,应适当减少用量。另一方面,土壤干旱、颗粒大的田块,土壤表面积增加,对药液的吸附也增加,药土层较不稳定,而且冷热交替时土壤颗粒易破碎,杂草会重新长出,需适当增加药量;土壤湿润、颗粒细碎的田块,药土层相对稳定,可以适当减少用药量。对茎叶处理来说,天气条件适宜时,麦苗、杂草较小,用药量可以适当减少;草龄大,用药量要适当提高,这一过程需要注意避免对小麦及后茬作物造成药害。
科学喷施技术 根据处理方式(土壤封闭或茎叶处理)采用不同施药方法。土壤封闭处理要加大用水量(每亩50公斤以上)粗喷雾才能保证药效,茎叶处理要用高浓度细喷雾,每亩用15~30公斤水。配制药液要二次稀释,保证药剂在药液中分布均匀,不能直接倒入桶中。要求喷匀喷透,不重喷、不漏喷。几种除草剂混配要参照标签上的指导说明,不能盲目混用,以免造成药害;也不能盲目掺混有机硅等助剂,这样会加强除草剂在作物叶片上的渗透作用,容易产生药害。如果相邻地块是敏感作物,要采取隔离措施,选无风时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