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是番茄上的常见病害,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田间病菌逐年积累,该病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采取通风、变温管理等生态防治法,适肘抓住关键期用药,防治效果较好。
生态防治 番茄灰霉病由灰葡萄孢真菌侵染引起,在20~30℃、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时易发生,可以采取通风、变温管理等措施,创造有利于番茄生长和发育,不利于病菌繁殖的生态环境,达到预防和减轻病害的目的。一是变温管理。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棚温升高至33℃开始放顶风,使棚温保持在26℃以上,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关闭风口,夜间棚温保持在17~25℃。二是科学管水。发病初期适当控制浇水,正常灌溉宜在上午进行,以降低夜间棚内湿度,减少结露。此外,要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烧毁或深埋。
科学用药 保护地内易形成高湿环境,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极易引发病害,药物防治不容忽视。结合天气条件掌握关键期用药。一是定植前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番茄苗,确保无病苗进棚。二是花期防病。番茄灰霉病病菌主要从伤口、衰老器官及枯死组织侵入,花期是侵染高峰期,蘸花是主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蘸花时带药可起到防病作用,常用药是腐霉利。三是在浇催果水前1天用药,可以明显降低果实膨大期的烂果率,以后视天气情况而定,晴天可停药,遇连续阴雨天气连续预防1~2次,间隔期7天。四是发病初期用10%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熏蒸防治。以后喷氢氧化铜等保护性杀菌剂控制病害蔓延。灰霉病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轮换及混合施药,如将嘧霉胺与甲基硫菌灵混配喷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