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早稻种传病害恶苗病在我地呈上升趋势,发生程度加重,面积扩大,尤以机插稻和直播稻发病较重。重病田株率超过30%,严重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究其原因,主要是放松了早稻种子的消毒处理,而药剂处理种子是控制该病等种传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现将其病害症状和种子药剂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恶苗病苗症状 感染恶苗病菌的早稻秧苗,一般在2.5叶期后,气温达30℃时,表现出徒长症状,病苗迅速长高,比正常苗高出三分之一以上,茎和叶片细长,苗色淡黄,发根数少,严重的出现死苗现象。感病株移栽大田后,表现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分蘖少,或基本不分蘖,往上生长而节部变长变褐色,基部茎节生长侧根,发病轻时则可抽出小穗,谷粒很少,发病重时则常在孕穗期枯死。在拔节至孕穗期,不少农户习惯性地下田拔除有病植株1~2次,但是效果不佳,不断会有病苗出现。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恶苗病菌在病株体内生长繁殖时分泌的大量赤霉素而引起的。
侵染循环 恶苗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带菌种子是恶苗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其次是病稻草。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早稻在浸种和催芽过程中,病种上的病菌会污染无病种子,使感病率大幅度提高,播种带菌种子或在催芽中用带菌稻草后,病菌从秧苗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大田病株和枯死植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又可借风雨传播。水稻开花时,孢子传到花器上,萌发侵入因而使种子带菌。多数病株在孕穗期枯死,有的能抽穗,也是穗小粒多,不饱满,谷粒受害后变褐,或在颖壳上产生霉层,病菌菌丝体在植株体内逐渐蔓延至全株,在适宜条件下陆续表现出症状。
防治方法 早稻恶苗病,在田间一旦显症无药可治,因此进行种子处理控制发病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① 正确采用药剂浸种。浸种的药剂有:强氯精可湿性粉剂。据试验,用配比500倍的强氯精药液,对早稻种子浸种消毒1天,然后用清水洗净种子残余药液,按常规方法进行浸种催芽,预防稻田恶苗病的效果达97.9%,防效极佳,且此药剂价格低廉、高效低毒、使用方便。18%稻种清可湿性粉剂:先将3克粉剂加清水7公斤,搅拌均匀,然后将稻种5公斤放入药液中反复搅动均匀,让种子在药液中浸泡72小时,种子捞起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按常规操作催芽。25%使百克乳油:此药也是目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药剂之一。药液配制方法是,2毫升药剂加水6~7公斤,可浸稻种约5公斤,连续浸种48~72小时,不必清水洗种即可直接催芽。稻种较多,按以上比例类推配制药液浸种。此外还可用于浸种的药剂有:25%氰烯菊酯悬浮剂2,000~4,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2,000~4,000倍液,或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等,进行早稻种子药剂浸种。用药剂浸种须注意的是,一是确保种子处理的药液浓度,不可盲目加大或降低浓度,保证防治效果;保证浸种时间在48~60小时,浸后不用淘洗,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二是注意均匀浸透。将稻种从包装袋中倒入浸种容器中浸种,确保种子均匀接触药液,提高浸种效果;三是杜绝将整袋稻种放入容器中浸种,机插稻分批浸种时不能废液再利用,以防药液浓度下降和病菌污染,降低防效;四是浸种时药液要淹没稻种,适当降低塑盘育苗期温度,药剂浸种后可不催芽直接播种或多浸少催,以减少长芽阶段病菌的侵染。② 包衣防治恶苗病。目前采用的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25%咪鲜胺乳油处理播种。0.2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分别按每5公斤稻种用药75毫升、100毫升、125毫升加水稀释至170毫升包衣稻种。方法是取一带盖小塑料桶,将稻种加入桶中,将对应量的种衣剂稀释混匀后倒在稻种上。盖上塑料盖,迅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塑料桶10~15分钟,使稻种充分翻动,直至每粒种子上都均匀包被一层红色药膜后倒出,灌袋阴干3天待药膜固化后浸种。25%咪鲜胺乳油按4,000倍液浸种。对早稻恶苗病和立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效。③ 拌种。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旱直播早稻在不少地方推广应用,生产上一般在播种前不浸种催芽,因而大面积早稻在播种前均不进行种子处理,由此而造成恶苗病等种传病害在直播早稻田的大流行。因此,选用适宜的拌种剂进行种子处理,是控制恶苗病害的有效措施,其可作拌种用的药剂有1.5%咪鲜胺水乳剂,防治恶苗病药种比为1∶100~120;0.5%咪鲜胺悬浮种衣剂,防治恶苗病的药种比为1∶30~40;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恶苗病为每100公斤种子用纯药10~15克包衣;0.78%多·多唑拌种剂,含多菌灵0.75%、多效唑0.03%,防治恶苗病和控制徒长,每100公斤种子用药233~312克,作为拌种剂防治早稻恶苗病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