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植保领域成果拟授201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作者:刘 刚 更新时间:2016-01-07 点击量:1944

  《201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近日向社会公示,其中多项植保领域成果拟授科技进步奖。

 

  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果树食心虫灾变机制与减量化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拟授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① 阐明了山东省水果主产区单植、混植果园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揭示了食心虫繁殖力强、发生期分散,个体间差异大,难以集中防治是其成灾的内因,而果树集约化种植和品种变化为食心虫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卵和食物资源,同时缺乏有效的防控技术是果树食心虫再猖獗的外因。② 比较确定了准确的监测手段和最适田间方法,研发出高效性诱剂诱捕器、糖醋液诱捕器、节水诱捕监测器等测报装置,制定了果树食心虫的预测预报技术农业行业标准,解决了果树食心虫种群监测难的瓶颈问题。③ 研发出系列高效的果树食心虫关键防治技术:化防—高效防治药剂和农药减量化的化学防治技术,冬压—利用白僵菌、绿僵菌和线虫生物持续压制桃小食心虫越冬代技术,袋隔—套袋隔离成虫产卵,性迷—性诱剂迷向的环境友好型成虫防治技术,农控—深翻、浇冻水、刮树皮配套铲除越冬虫源技术。④ 组建了基于区域内果树种类和种植模式,以准确的种群测报为基础,以综合利用“冬压”、“农控”、“袋隔”、“性迷”技术持续压低食心虫种群数量为核心,辅以农药减量化化学调控的果树食心虫“一压”、“一测”、“一减”的高效防控技术体系,减少化学防治4~6次,降低杀虫剂使用量30%~50%。该项目实施10年来,研究成果在北方水果主产区累计示范推广2,236.9万亩,使果树食心虫种群数量逐年持续降低,有效控制了其发生危害,获经济效益61.36亿元,保障了我国北方果树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果品生产安全。获授权专利5项,制订农业行业标准1项,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在《Environmental Entomology》、《Food Hydrocolloids》、《Biological Control》、《生态学报》、《昆虫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9篇,编写著作7部;研发出食心虫高效安全杀卵剂1种。培养研究生16名,累计举办各级培训班、示范现场会、技术交流会等100余次,培训技术骨干800余人次。对果树食心虫区域性防控技术进行普及,大大提高了果农的无害化防治意识和防控技术水平。该成果对果树食心虫防控,保障北方水果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果树害虫的防控理论、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查新和专家评审鉴定,综合评价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由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韭菜和大蒜根蛆灾变机制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拟授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在山东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等的资助下,经历10多年的系统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① 探明了温度和湿度、寄主植物、栽培方式等与韭蛆、蒜蛆发生危害的关系,揭示了其灾变机制。明确了温湿度条件是影响小拱棚、中型拱棚和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模式下韭蛆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差异的关键因素;发现温度>32℃,土壤绝对含水量<10%,可明显抑制韭蛆的发生。大蒜覆膜种植可显著减轻蒜蛆的发生和危害,但发生期提前。寄主植物对韭蛆和蒜蛆的抗逆能力影响大,主要与韭蛆和蒜蛆的生理适应性有关。② 创建了韭蛆和蒜蛆的生态与生物防治技术。首次从韭蛆的寄主植物中获得了对韭蛆有生物活性的硫醚类化合物,开发大蒜油作为防治韭蛆的良好植物性杀虫物质,研制了植物性杀虫剂的增效配方;研发了高效诱杀韭蛆成虫、蒜蛆成虫的新技术;找到了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利用调控温湿度可有效抑制韭蛆发生与危害的方法。明确了大蒜覆膜种植可显著减轻蒜蛆为害。通过创新生态和生物防治技术,实现了对两种根蛆的有效控制。③ 优选出替代有机磷防治韭蛆和蒜蛆的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药剂,发明了高效药剂组合配方,创新了根部定位施药技术,达到了精准、高效、减量的施药目标。率先证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和噻虫嗪,特异性杀虫剂氟铃脲和氟啶脲等药剂是防治两种根蛆的高效药剂;发明了噻虫胺和氟铃脲、噻虫胺和印楝素等6个增效率达44%~82%的农药组合;创新的根部定位施药技术,较常规分散施药法相比,使药剂在根区的浓度提高了15倍以上,施药量降低了40%以上,解决了减量施药中的关键技术难题。④ 集成了根蛆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实现了产品优质安全生产。集成了优化栽培模式、生态和生物控制、成虫高效诱杀技术、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药剂、根区定位施药技术等关键措施,构建了“韭菜根蛆绿色防控技术”和“大蒜根蛆绿色防控技术”,达到根蛆全程有效控制和产品安全的目标。韭菜根蛆和大蒜根蛆绿色防控技术,2012—2014年在韭菜和大蒜上累计推广达391万亩,平均每亩增收1,372元,共增加收益53.6432亿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巨大。本项目已获得发明专利6项,编制发布了3项山东省地方标准,扶植生产基地获得绿色和无公害产品证书6个,发表研究论文44篇,其中SCI论文5篇,培养研究生14名。

 

  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山东花生病害病原鉴定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拟授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针对山东省花生病害严重发生,部分根茎部病原不明确、病害高效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缺乏的问题,从调查研究山东花生病害种类、危害、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入手,鉴定了花生新病害的病原菌并明确了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一批花生抗病种质资源,创制了高效药剂,组装、集成了花生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取得科技创新如下:① 明确了危害山东省花生的病害有17种(真菌病害12种、细菌病害1种、病毒病害3种、线虫病害1种)。其中旋柄腐霉(Pythium helicoides)危害花生为首次发现,花生斑驳病毒(PeMoV)、花生冠腐病为国内新报道;明确了群结腐霉(P. myriotylum)、旋柄腐霉(P. helicoides)、畸雌腐霉(P. irregulare)及终极腐霉(P. ultimum)是我国花生腐霉根腐病的病原菌,花生条纹病毒(PSt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是花生病毒病主要病原;明确了花生冠腐病的病原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花生茎腐病的病原为棉色二孢菌(Diplodia gossypina)。丰富了花生病害病原学研究,为科学防控花生病害提供了依据。② 建立了花生品种(系)抗疮痂病的田间鉴定方法,制定了山东省地方标准《花生品种(系)抗疮痂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筛选出抗疮痂病的花生品种3个、高抗(抗)花生褐斑病的品种6个、高抗(抗)花生黑斑病的品种5个、高抗(抗)花生网斑病的品种3个。为花生抗病育种及综合防控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③ 创制了中生菌素+氧氯化铜、丙森锌+戊唑醇和中生菌素+溴菌腈等3种制剂,对花生黑斑病、褐斑病、茎腐病防效均达80%以上。筛选出申嗪霉素等针对花生叶斑病的高效低毒的生物及化学药剂7种、防治根腐病、茎腐病的高效种子处理药剂5种、防控根腐病的短小芽孢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淡紫灰链霉菌及丛枝菌根等生防菌5种。④ 调查分析了山东花生叶斑病及茎腐病的田间发病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确定花生病害的防治适期奠定了基础。组建了以抗病品种、高效药剂拌种及生长期高效低毒制剂喷雾为主的花生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该研究成果在山东烟台、潍坊、青岛、海阳、莱西、济宁、临沂、泰安市推广700多万亩,在河北保定及河南焦作推广160多万亩,有效控制了花生病害的发生,降低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获经济效益13.3449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了山东省花生病害的防治水平。项目实施8年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1项,先后发表文章18篇。项目整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由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原药及其环境友好型制剂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拟授科技进步三等奖。2-氯-5-氯甲基吡啶是合成烯啶虫胺的重要中间体,国内企业大多采用需使用过量DMF及剧毒化学品三氯氧磷为氯化试剂的环戊二烯路线生产。该路线不仅存在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安全隐患,还会产生大量难处理的高浓度、高酸值的含磷废水;在烯啶虫胺缩合反应中,由于缺少高效催化剂,致使反应收率低、“三废”多、能耗大,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烯啶虫胺开发的技术瓶颈。针对以上问题,海利尔集团与青岛科技大学进行联合攻关,在2-氯-5-氯甲基吡啶合成工艺中,选用高效催化剂,用全新的氯化环合试剂二(三氯甲基)碳酸酯替代三氯氧磷,反应收率由65%提高到69.2%,DMF的用量由1.4吨减至0.2吨,废水COD排放量减少了95%,每吨成本降低了4,595元。解决了环戊二烯路线生产2-氯-5-氯甲基吡啶工艺中的瓶颈问题。在烯啶虫胺合成反应中,通过筛选制备出相转移催化剂、阻聚剂及复合缚酸剂,反应收率由72%提高到80%,产品含量由95%提高到98%,比原工艺节能46%,成本下降了10,300元/吨。形成了烯啶虫胺清洁生产新工艺。在此基础上,以高含量烯啶虫胺原药为原料,开发出15%弥拜霉素(lepimectin)·烯啶虫胺悬浮剂、25%联苯菊酯·烯啶虫胺可溶液剂等环境友好型制剂新产品4个。项目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2项。近3年已累计生产销售烯啶虫胺原药1,359吨,实现销售收入23,103万元,新增利润6,699万元,新增税收3,357万元,创收外汇754万美元,节支总额3,704万元。

 

农药快讯, 2016 (1): 4-5; 11.

tag: 科技进步奖  果树食心虫  韭菜根蛆  大蒜根蛆  花生病害  烯啶虫胺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6400.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