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是冬春季设施草莓生产上的首要病害。据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植保研究专家吉沐祥介绍,今年11月份以来我省(江苏)阴雨天气较多,草莓棚内湿度偏高,非常有利于灰霉病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导致草莓产区灰霉病总体发生偏重。
据资料介绍,灰霉病可侵害草莓果实、萼片、果梗、叶片和叶柄,病部颜色变褐,湿度大时密生灰色霉毛。干燥时病果僵硬,湿度大时病果软腐。该病是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从植株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引起发病,然后蔓延到其他部位,草莓植株的下部老叶、枯叶、散落的花瓣等都会成为侵入的重点。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4℃,最高32℃;分生孢子在13.7~29.5℃均能萌发,但以在较低温度时萌发有利;最适宜相对湿度92%~95%。低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栽植过密、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园内光照不足、连续阴雨、园地排水不良、地面湿度大等,均容易导致病害发生。果实着色初期至中期抗病力最弱,最容易感病。另外,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有一定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对灰霉病有抗性的草莓品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对灰霉病均表现不同程度感病,通过农艺措施降低棚内湿度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吉沐祥说。合理灌溉,提倡地膜下铺设滴灌带等节水灌溉措施;做好大棚通风换气,尤其是遇连续阴雨天气时,要抢机会确保每天必要的通风换气时间;除垄上盖膜外,可在走道铺足稻草、园艺地布等,减少土壤水分散发,又有利于田间清洁操作。当田间出现灰霉病病株时,要及时摘除病叶、病花和病果,晴好天气中午前后短时间盖棚,提高棚温至35℃并维持2小时,连续3~5天,能控制灰霉病扩散。此外,要合理施肥,合理密度和合理摘叶,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既有足够的生长量,同时又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药剂防治是防控草莓灰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吉沐祥提醒,草莓灰霉病一旦发生,病部产生灰色霉层时用药防效不佳,药剂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草莓开花期前发现病株应集中连续用药防治,压低菌源,控制开花后病情暴发。可选用3%多抗霉素水剂800倍液,或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异菌脲悬浮剂500倍液等喷雾。建议采用烟雾机施药,可提高防治效果,还有利于减少喷雾用水量,避免棚内湿度增加。
长期以来,灰霉病病菌的抗药性问题广受关注。吉沐祥说,多地研究试验表明,草莓灰霉病病菌对腐霉利、啶酰菌胺、异菌脲等常用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生产上应注意同一类药不能连续使用,可以与唑醚·氟酰胺、嘧菌环胺、咯菌腈等防效高的新药交替喷雾防治,特别是与生物农药交替使用效果好。如绿色和有机栽培草莓可选用1,000亿活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800~1,500倍液,或竹醋液200~4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在草莓棚内使用腐霉利(已不提倡用百菌清)等烟剂熏蒸,连熏2~3次,对灰霉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还可以避免农药喷雾造成棚内湿度过高的缺点,方法简便省力,但要避开花期,而且要防止用量过大,以防产生药害。
农药快讯, 2016 (2):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