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斑病和叶枯病是我省(江苏)草莓上常见的叶部病害,主要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输送,从而导致植株长势衰弱,严重时也会危害果柄、花萼、果实等其他部位。
据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植保研究专家吉沐祥介绍,我省草莓叶部病害以叶斑病为主,局部田块有叶枯病。叶斑病是导致叶片局部出现斑点的一类病害的统称,常见的有真菌侵染引起的褐斑病(俗称蛇眼病)、细菌侵染引起的角斑病等,以褐斑病为主;叶枯病又称紫斑病、焦斑病,在症状上与叶斑病有较大差异,通常导致整张叶片发病。
据资料介绍,草莓褐斑病发生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淡红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直径3~6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中央呈棕色,后变为白色,边缘紫红色,略有细轮纹,似蛇眼状。病斑发生严重时,常连成大型斑;果实受害后,种子和果肉呈黑色,失去商品价值。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次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侵染。主要以带菌秧苗传播扩散。病菌生长适温为18~22℃,以夏季高温高湿阶段发病重。
与褐斑病不同,叶枯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多在春秋季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沿叶脉分布,发病重时整个叶面布满病斑,发病后期全叶黄褐色或暗褐色,直至枯死。叶柄或果柄发病后,病斑呈黑褐色、微凹陷,脆而易折。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
吉沐祥说,目前草莓生产上叶斑病和叶枯病还不是重发病害,一般不专门用药进行防治,通常结合防治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兼治即可。草莓田间发现有叶部病害,应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发病重的地块可在采收后全园割叶,然后中耕除草,彻底清理残枝病叶。草莓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如控制氮肥用量,遇连续阴雨天气及时排水降湿,能促进草莓苗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农药快讯, 2016 (5):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