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除草剂使用量不断增加,问题也随之凸显:新的杂草不断出现、杂草抗药性问题严重、除草剂安全性存在隐患等。我国除草剂行业还面临哪些问题,又有哪些机遇?3月24日,在合肥召开了第二届除草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本届以除草剂与农田杂草解决方案为主题,与会嘉宾现场分析探讨了除草剂行业发展趋势。
登记数量猛增,集中大宗作物
截止2015年底,全国已有951家企业登记了除草剂产品,登记数量共8,012个,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涉及562种单混剂配方,混剂353个。在所有登记的农药中,除草剂草甘膦和乙草胺登记数量分别排在第7和第9位,是登记数量上升最快的除草剂。
“除草剂集中登记在大宗作物上,小宗作物较少。”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审处袁善奎介绍,除草剂产品在水稻上登记数量最多,达2,083个,玉米、大豆、小麦紧随其次,登记在该4种作物上的除草剂数量占总数量60%以上。
在除草剂新活性成分研究上,水稻田除草仍是研发热点。其中日本企业研发较多,如日本SDS研发的双环磺草酮、双环辛烷类除草剂对稗草等一年生杂草效果显著。在玉米和大豆上出现新产品,如拜耳公司研制的甲酰氨基嘧磺隆,对付玉米田中的马唐、稗草、狗尾草等恶性杂草作用较好。
反观去年的农药登记情况,产品登记出现数量剧烈增加、过专利保护期产品试验申请集中、次新品种申请试验产品变多等趋势。对于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袁善奎分析认为,随着新版《农药管理条例》临近出台,农药登记规则将会更加完善,“企业担心申请登记难度加大,登记数量会继续快速上升。”
老品种仍占主流,抗药性问题凸显
从除草剂登记的剂型上分析,袁善奎认为除草剂在研发、应用上仍然存在颇多问题。
首先,老品种药剂仍占主流,新品种药剂较少。如草甘膦(905个)、乙草胺(692个)、莠去津(686个)、苄嘧磺隆(558个)、烟嘧磺隆(475个)几种除草剂已经在市场使用多年,但依然占据着大量除草剂市场。
数据显示,从2011—2015年仅登记了16个创制农药,包括4个杀虫剂、1个除草剂和11个杀菌剂。袁善奎认为,我国创制除草剂品种、生物源除草剂品种都较少,研发力不足。
其次,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单一除草剂而引发的抗药性问题愈发严重。据了解,目前全球有246种杂草(143双子叶、103单子叶)459个生物型对156种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而在我国也已经被查出41种杂草生物型出现抗药性。
另外,袁善奎认为,除草剂安全性问题应该得到重视。近年来,由药剂质量、使用技术、气候等诸多因素而导致的药害事故频发。通过对日本除草剂田间试验学习,袁善奎提出,目前的2年5地的田间药效试验不够客观,他建议加强对试验细节的把握,增加试验测定指标。
除草剂行业应密切关注种子革新技术发展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将导致用药结构的大调整。”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正先认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种植将对现有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如耐草甘膦水稻的应用,只需使用草甘膦便能防除所有杂草,目前杜邦公司已经掌握此项技术,中国正在努力研发之中。
2013年,转基因种子销售额赶超了传统种子销售额,是商用种子销售的转折年,这一变化对农化产品的使用量带来了巨大影响。截至到2015年,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在全球大面积种植,而水稻、大麦等转基因作物也正在加紧研发之中。
转基因作物也给农药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李正先介绍说,耐麦草畏、咪唑啉酮类等除草剂作物正在研发上市中,这是老品种除草剂重新振兴的机会。他提醒各大除草剂制造企业,一定要密切关注转基因种子生产而带来的除草剂市场的变化,做好市场战略的前瞻性开拓。
农药快讯, 2016 (8):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