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方早稻生产遭受了少有的长期低温阴雨和暴雨天气,造成肥料大量流失、病虫多发、禾苗不发等不利于早稻高产的损失因素。为了弥补损失必须克服不利气候影响,抓好后期的田间管理,使迟发的禾苗夺取丰收。可采取以下一些有效管理措施:
应充分认识不利天气对早稻的危害。据观察,目前早稻除了少数抛栽的外,其他类型早稻相当一部分早稻基本苗偏少,分蘖发生慢,病虫危害较重,有的出现僵苗,长势不太理想。为了夺取今年早稻丰收,各地应该围绕稳穗、增粒、增重的目标,扎扎实实抓好后期管理。在管理上不能放松。虽然早稻苗数已基本确定,但组成产量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抽穗后的管理好坏密切相关。水稻的产量有70%以上是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只有30%左右是来自抽穗前的光合产物,而且抽穗灌浆期也是米质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加强早稻后期特别是抽穗后的田间管理,对提高早稻的产量与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千万不可忽视,更不能任其自然,放松不管了。
注意后期缺肥防早衰。早稻后期缺肥早衰,抽穗后群体的光合效率就会大大下降,对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不利,必须注意补肥防止早衰。一般对叶色落黄、有早衰现象的田块,可在破口期到灌浆初期,每亩施尿素和氯化钾2~3公斤,并可结合在破口期到灌浆期用1%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2~3次,以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治缺肥早衰。对前期生长较好、叶色较深的田块可不施氮肥,但可适当补充磷钾肥或用磷酸二氢钾喷施1~2次,以促进养分平衡,提高抗逆性。
注重水浆管理。早稻在幼穗分化期及抽穗扬花期对水分十分敏感,因此,要注重对这个时期的水浆管理,做到湿润装苞、有水抽穗,早稻成熟阶段不能脱水过早,收获前5~7天断水。过早断水将影响早稻的灌浆结实,不利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提高。如果遇上早稻后期的“火南风”,田间要灌10厘米以上的深水降温,减轻“火南风”对早稻的危害。
搞好病虫防治。近年来早稻二化螟基数越来越大,在锋面天气多的情况下,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大,长期的阴雨天气和低温寡照,造成早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稻瘟病、纹枯病发生面积大,如果不加防治,更会导致早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更不利于早稻产量的提高。应根据病虫预报,及时用药防治。稻纵卷叶螟可在幼虫2龄高峰期,每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克,对水45~50公斤喷雾,或者每亩用25%杀虫双水剂200毫升对水45公斤喷雾。稻飞虱可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克,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亩30~40克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早稻抽穗前后湿度大,易发生穗颈瘟,对产量影响很大,发生早的形成“全白穗”,局部枝梗发病形成“阴阳穗”,发病迟则谷粒不充实,要及时用药防治。方法是在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各施1次药,防治药剂和用量为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每亩用40%稻瘟灵乳油100克,对水45~50公斤喷雾。
巧用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针对今年情况,早稻后期喷施叶面肥,对提高产量很有作用。喷在稻叶上,使肥分迅速进入稻株体内合成有机物质,而被吸收利用。叶面肥吸收率高,如用尿素作叶面肥喷施,5小时以后便有40%~50%的肥分被叶片吸收,利用率高达90%;磷肥作叶面肥喷施24小时便可吸收80%,可起到及时、省肥、高效益的良好作用。其种类有:① 磷酸二氢钾。每亩用量为120~150克,对水50~60公斤,在剑叶抽出后的傍晚喷雾。适宜于不缺乏氮肥的稻田使用。② 尿素。每亩用量0.5~1公斤,对水50~60公斤,在剑叶抽出至抽穗期的傍晚喷施。适宜于缺乏氮肥的田块使用。③ 过磷酸钙。每亩用量0.5~1公斤,先溶解在10公斤清水中,经24小时后,取出浸出液,再对水50~60公斤,在剑叶抽出后至灌浆初期的傍晚喷施,适宜于缺磷的稻田使用。
早稻灌浆期要求有较高的生理活性来满足水稻籽粒灌浆的需求,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稻株体内的激素水平,增强其生理活性。一般在早稻破口期使用。使用的品种有:① 叶面宝。它是一种新型多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含氮1%、五氧化二磷7%、氧化钾2.5%、有机质30%。每亩用量6~7.5毫升,对水50公斤,在抽穗50%时,于傍晚闭花后均匀喷雾即可。适宜于各类稻田使用。② 硕丰481。一般在早稻破口期用硕丰481一包(5克),对水45~50公斤喷施早稻叶片上。可以促进早稻抽穗,减少因“包颈”而造成的空秕粒,同时可以促进小分蘖早抽穗,使抽穗整齐一致,减少分蘖穗的空秕粒率,特别是对抛秧早稻田块,增产效果更加显著;在早稻灌浆期还可再喷施一次,以提高早稻后期的抗高温能力,减轻“火南风”对早稻的影响,增强光合效率,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有利于早稻平衡增产。
农药快讯, 2016 (1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