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生产中最为严重、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该病自从1909年首次在美国密执安州的温室番茄上发现以来,现已广泛分布于美国各番茄产区,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病害。
1 番茄溃疡病的危害程度
目前,在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60多个国家都有番茄溃疡病发生危害的报道。我国有关番茄溃疡病的记载于1954年,据俞大绂和方中达的报告,当时他们在大连市场上采集到2个症状颇似溃疡病的番茄果实。目前番茄溃疡病在我国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山东、上海、海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生,使许多地区番茄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国1995年将该病列入《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名单》,1997年列入《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潜在的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三类有害生物)名录》。
2 发病症状多样
番茄溃疡病是一种维管束系统病害,从番茄育苗到收获期均可发病,可以表现为系统症状和局部症状。番茄的幼苗、叶片、茎干、果实等均可发生此病。
幼苗发病:苗期发病时,多从植株下部叶片的叶缘开始,病叶向上纵卷,并向上逐渐萎蔫下垂,好似缺水,病叶边缘及叶脉间变黄,叶片变褐色枯死。有的幼苗在下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致病苗体矮化或枯死。
成株期叶片发病:病原菌从叶缘侵入,初期叶边缘会出现褐色的斑块,并伴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斑颜色的加深逐渐变为黑褐色,病斑逐渐向内扩大,导致整个叶片黄化,似火烧状。成株期发病,一般是下部叶片首先表现症状,并逐渐向顶端蔓延,病害发生严重时,引起全株性叶片干枯。
成株期茎干发病:茎部和叶柄感病会出现褐色的条斑,病菌由茎部侵入,从韧皮部向髓部扩展。茎内部变褐,病斑向上下扩展,长度可达数节,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最后下陷或开裂,茎略变粗,生出许多不定根。系统感染后的植株首先会表现出萎蔫似缺水,叶片边缘向上卷曲,进一步发展,整个番茄病株萎蔫,植株生长缓慢、迅速枯萎死亡。
果实发病:果实受害时,病菌由果柄进入,幼果表现皱缩、畸形,使种子不正常和带菌。果面上形成圆形的病斑,成白色,有时隆起,单个病斑较多,中间为褐色,形似“鸟眼”,称为鸟眼斑。“鸟眼斑”是番茄溃疡病病果的一种特异性症状,由再侵染引起,不一定与茎部系统侵染同发生于一株。该症状在成熟果实和青果上均能出现。但在温室番茄感病不呈现“鸟眼斑”,通常出现网状或大理石纹理。
番茄溃疡病的发病症状根据病原菌的侵入方式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症状。如果番茄种子带菌,病原菌由伤口直接侵入番茄的维管组织,将会出现系统症状,通常表现为整株萎蔫,甚至干枯。当病原菌通过植物表皮的毛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后,会出现叶片边缘坏死、叶片局部萎蔫等症状,在适宜的环境下,病害进一步发展,产生系统性病害。
3 番茄溃疡病病原菌
番茄溃疡病病原菌为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简称Cmm),属于厚壁菌门,棒形杆菌属。Cmm为短杆状或棒状,大小为(0.3~0.4)微米×(0.6~1.2)微米,革兰氏染色阳性,无鞭毛,无芽胞,有夹膜,无运动性,严格好氧;最适pH为7.5~8.5,最适温度为25~27℃。
番茄病原菌除侵染番茄外,还能侵染辣椒、龙葵、裂叶茄及其他番茄属植物。也可寄生在心叶烟和其他茄属植物。番茄溃疡病的接种寄主包括马铃薯、小麦、黄瓜、黑麦、向日葵和西瓜等植物。
Cmm能够在染病的番茄种子上至少能够存活5年仍具有活性。病原菌能够在土壤中生存2~3年,在植物病残体上能够存活24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在温室中,Cmm能够在水泥或塑料表面至少能够存活1个月,在植物材料和石棉上至少1年。它在冷凉干燥的环境中比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生存更久。
4 番茄溃疡病菌是怎么来的?
4.1 种子带菌
番茄溃疡病菌可以附着在种子表面造成种子外部带菌,也可以从植株茎部或花柄侵入,经维管束进入果实胚,致使种子内部带菌。当病健果混合采收时,感病果实的种子污染健康的种子也会造成种子外部带菌。带菌的种子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之一。
4.2 种苗调运
带菌种苗调运可以使番茄溃疡病菌从有病区域传播到无病区域,造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之一。
4.3 土壤带菌
番茄溃疡病菌可以在土壤表层存活2年,当土壤营养不合理,温湿度较高时,土壤中残留的溃疡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病害发生。
4.4 病残体带菌
番茄溃疡病菌可以在秋季番茄病残体上越冬,若将病残体掩埋在土壤中15厘米处,可以存活7个月,病残体上的越冬菌源能造成第2年番茄溃疡病的流行。因此病残体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之一。
4.5 其他
病原菌可以在其他茄科植物上寄生,田间野生植物、杂草、农具上存活,成为次年病害传播的初侵染源。
5 番茄溃疡病菌是怎么传播?
番茄溃疡病菌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到寄主内部,也可以从自然孔口包括气孔、叶片毛状体及果实的表皮直接侵入到寄主组织内部。在自然条件下,病原菌主要是靠带菌的种子及种苗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是靠风雨、灌溉水和昆虫,或随分苗移栽、中耕松土、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蔓延;此外,农事操作人员的手、衣物以及鞋子、操作工具等也可以造成该病原菌在田间的近距离传播。
6 番茄溃疡病如何防控?
目前国内外尚无防治番茄溃疡病的有效方法。已经报道过的措施仅限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6.1 植物检疫
种子带菌是病害异地传播最重要的途径。番茄溃疡病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加强检疫措施,严防带菌种子进入无病区。
6.2 选育抗病品种
已有报道对番茄溃疡病存在中度抗病、耐病品种或野生种,但世界各番茄产区目前还没有真正选育出抗病且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商业品种。研究发现,溃疡病的抗病基因存在于染色体的多个位点上,表现为多基因的抗性,对抗病品种的选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
6.3 农业防治
6.3.1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倒茬
避免与茄果类蔬菜连作,可与十字花科的甘蓝、大白菜及百合科大葱、大蒜实行3年以上轮作。
6.3.2 种子处理
温汤浸种: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搓掉种子上的黏液,然后放到25~30℃温水中浸泡5~6小时,取出种子放到25~28℃的温度下催芽。
药剂处理: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粉剂2,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1.05%次氯酸钠浸种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催芽。
干热处理:将充分干燥的种子放入70℃恒温箱中灭菌72小时,然后催芽播种。
6.3.3 加强田间管理
栽培管理中防止人为制造伤口。在定植、插架、整枝、打杈、绑蔓、蘸花、疏果、中耕、浇水、施药等栽培管理过程中,要减少对番茄苗的机械伤害。浇水前后3天内尽量避免农事操作,农事操作后可喷1∶200的波尔多液进行保护。提倡使用无滴膜,降低棚内相对湿度。移栽时尽量减少伤根现象的发生,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此外,及时拔除病株,病残体深埋或焚烧。
6.3.4 土壤消毒
可在夏天高温季节进行闷棚处理,对大棚中的土壤灌水后覆盖聚乙烯膜,日晒4~6周,能有效降低田间菌量,可使番茄溃疡病的发生降低72%,或是选用威百亩或石灰氮进行处理,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6.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使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或20%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700倍液喷雾防治。还可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约0.5升,对番茄溃疡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施药时,铜制剂与其他药剂尽量轮换使用,降低抗药性风险。
农药快讯, 2016 (18):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