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细致了解作物解决方案,必须先了解作物解决方案的历史?
2001年,跨国企业先正达公司率先提出了“作物解决方案”的理念和雏形,刚开始提出的是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的服务理念,然后再不断延伸,力图通过给农民提供套餐服务和一揽子植保解决方案,减轻农户的劳动强度和经济负担。先正达公司在水稻、玉米等多种作物上都出了详细的方案,获得了市场认可。
2007年,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建立了“更多水稻”项目,为水稻农户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作物解决方案及服务。
2008年,陕西上格在西安年会首次提出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把作物作为未来战略核心提上日程。
2010年,拜耳的组合“螨危+安泰生+亩旺特”获得了空前成功,备受果农欢迎。全程植保方案的推出,让公司在农户和经销商心目中塑造了更专业的形象。随后巴斯夫也成立了功能性作物保护部门,专门负责开发传统作物保护产品以外的解决方案。
2011年,厦门全国植保会上,先正达、拜耳、陶氏、杜邦等六大外企推出清一色的全部是“解决方案”。全程植保方案的提出让外企获得了头筹,以前水稻区一直流行阿维菌素、三唑磷、水胺硫磷等产品,但通过全程植保方案的推行,康宽、福戈、稻腾等水稻杀虫剂在两湖、江西、安徽等水稻市场占有60%的市场份额!
被逼无奈下,少数国内企业纷纷启动了“作物全程解决方案”的模式,陕西农心、江苏龙灯、中化农化等是较早行动的企业。
作物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为何落地难?
很多企业也曾想去做解决方案,为何做不成?究其原因,还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外企曾经的大道横行无疑也是建立在优势产品的基础上,而恰恰年份相对农户来说,都算得上好收成。
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农副产品不景气,外企的方案也遭遇了挑战。同时,伴随着一批专利产品到期,酰胺类、吡唑醚菌酯类等外企强势的产品慢慢失去优势,随着国内产品逐步上线,外企构筑的作物方案亦有可能面临瓦解。
如何应对新的市场竞争?
作物方案,以作物为靶标,施用人是农户,卖方案的人是零售商,所以你得兼顾几者利益。什么意思?作物要的是安全和效果、农户要的是安全和性价比、零售商要的效果和利润,通过分析你不难发现,产品要卖好,没有效果和安全性肯定不行,没有足够的利润给零售商也不行?这个时候怎么做?
其一,区域化定制方案。
但是,必须弄清楚,企业只能建议或者配合经销商零售商做套装,1个专利+2个其它,效果其实也可以的嘛。不要再搞全套高端货,还建议农户用三遍,谁都“蓝瘦”。
其二,建立疑难杂症防线。
围绕作物解决某个点的问题,通常是经销商零售商不容易搞定的问题,并且告知他,我们的方案需要3个月或半年一换,否则也会产生抗性,但里面的组合是由企业作物组人员建议的。
其三,建立农户层面的品牌权威。
品牌做好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你盒子里面装的什么药,农户都愿意用。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做农户的工作,习惯性忽悠,继续卖药思维。这个也能理解,因为证件从申报到下证到出产品,怎么也得两三年。这几年情况是否和之前预估一样还不好说,产品登记了总得卖吧。不管你是卖产品思维也好,服务农户也好,但有一点必须做,就是建立农户品牌。
农户品牌怎么建立?
品牌自上而下好做,还是自下而上好做?毋庸置疑,从顶层往下走更快更容易,所以我们经常看见,一些新品牌刚出现不久就跑央视上了。自上做,肯定先做行业品牌。比方说你是做果树的,我们能否考虑与果树所合作?相关果树协会合作?甚至自建联盟平台。(学学外企为何喜欢开行业会议?)
做好基础就得造势,学学街上的超市,三天两头过节,我们也需要有两场有影响力的活动,为我们自己搭建的平台摇旗呐喊。
做完这些背书之后,农户的工作就需踏实了,还是那句话,不同区域定制不同方案。陕西苹果和烟台苹果方案就存在差异,核心还是你的产品,一切营销的原点也在产品,围绕服务作物不断登记完善。实验示范观摩会,老套路重复用,配合植物营养做方案优化。
全程有没有必要做?
我们必须认识全程的意义,这个全程是基于企业自身优势建立的相对全程,如植保全程,而非从种到收。植保全程能不能做?当然可以,湖南做统防统治就是植保全程的一个缩影。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国光股份,作物全程管理的药和肥基本都有,也是目前国内作物方案做得非常扎实的企业。 (农资一刀)
农药快讯, 2016 (2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