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单品氰烯菌酯,近期目标将超两亿
作者:《农药快讯》《现代农药》 柏亚罗 陈 晨 更新时间:2017-08-10 点击量:1962

 

  不得不说,氰烯菌酯是我国创制农药中的宠儿。从其发现、合成、生产,到农业应用,一路走来,荣誉和鲜花相伴,专利和奖项相随,这些有力地见证了氰烯菌酯的成长历程。

 

  氰烯菌酯对赤霉病拥有杰出的专化作用,并将赤霉毒素的水平“狠狠地”降至国际标准之内,同时其抗逆增产效果明显。可以说,氰烯菌酯既满足了传统杀菌剂防病治病的本分,又契合了现代杀菌剂的健康理念。

 

  尤其是,近几年赤霉病在我国大暴发,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空前高涨,从而使氰烯菌酯成功站上了时代发展机遇的“风口”。近年来,氰烯菌酯不负众望,销售业绩逐年攀升,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亦已突破1亿元,为我国小麦的丰产、丰收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氰烯菌酯因防效稳定、降低毒素、增产增收等特点而广受市场欢迎。

 

  众所周知,发现一个新化合物很难,发现一个全新作用机理的化合物难上加难。氰烯菌酯是我国创制农药中唯一获得国际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单独编码的农药,她的诞生是我国民族农药的骄傲。

 

  7月20日,在中国植保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委员会和《农资导报》共同主办、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研”)等单位协办的“绿色杀菌剂与作物健康高峰论坛暨2016年植保产品贡献奖及推广奖颁奖盛典”上,隆重揭晓了“2016年植保产品贡献奖及推广奖”,3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苏研“劲护®”——25%氰烯菌酯SC再获殊荣,荣膺“2016年植保产品贡献奖”。

 

 

  会上,苏研副总经理严佑建详细介绍了氰烯菌酯的研发历程,分享了氰烯菌酯的推广经验,并提出了氰烯菌酯再上新台阶的发展思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西莉教授和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忠华教授则从科学和理论的高度给予氰烯菌酯高度评价。据苏研董事长王洪雷介绍,未来通过结构修饰,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氰烯菌酯的防治效果。

 

刘西莉教授

 

全球唯一肌球蛋白抑制剂

  据严佑建副总介绍,氰烯菌酯为全球首创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现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拥有独特的作用机理。

 

  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率团队通过10多年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氰烯菌酯是破坏细胞骨架和马达蛋白的肌球蛋白-5抑制剂,并发现了小麦赤霉病菌肌球蛋白-5可以发生不同点突变和遗传调控,产生低、中、高和极高水平的抗药性,提出了氰烯菌酯抗性风险管理策略。FRAC因此给予氰烯菌酯单独的作用机理和抗性风险分类编码(B6:肌球蛋白;第47组:氰基丙烯酸酯类)。

 

严佑建副总经理 

 

  氰烯菌酯为肌球蛋白-5抑制剂,它破坏细胞骨架和马达蛋白,干扰细胞营养物质运输,抑制菌丝生长与毒素合成。目前,氰烯菌酯是B6中唯一的化合物。未来随着人们对氰烯菌酯作用机理的关注,或将引导新一代农药的发现和开发。

 

十年磨一剑,防病降毒素

  氰烯菌酯是由老牌研究所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于1998年发现的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并具有专注防治谱的杀菌剂。它是镰刀菌属(Fusarium spp.)专化型杀菌剂,能强烈抑制镰刀菌属中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等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香蕉巴拿马病、西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等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

 

  2007年,95%氰烯菌酯原药和25%氰烯菌酯SC(商品名:劲护®)在我国取得临时登记;2012年,两产品取得正式登记;2014年,48%氰烯·戊唑醇SC(商品名:劲兴®)在我国正式登记,从而突破了氰烯菌酯的专化作用,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还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2016年,苏研上市了专供水稻浸种防治恶苗病的品牌产品“亮地®”。氰烯菌酯现已形成了包括原药在内的4个系列产品,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登记作物,拓展应用范围,更好、更快地提升氰烯菌酯的市场地位。

 

  像其他创制农药一样,氰烯菌酯的成功上市也可谓“十年磨一剑”。其“剑锋”不仅来自于她的防效,更来自于其强力高效的降毒素作用。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据马忠华教授介绍,近5年来,我国小麦赤霉病年均发病面积超过8,000万亩,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4。品种感病、气候变化以及耕作措施改变等是导致赤霉病加重发生的主要因素,未来几年,这种发生态势仍将延续。赤霉病不仅导致小麦降质、减产,而且由于赤霉病菌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会导致人畜中毒。

 

  目前,DON毒素已引起世界关注,出台了许多限制食品中DON毒素含量的相关标准。如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粮食中≤1,000 µg/kg,饲料中≤5,000 µg/kg;欧盟的标准:麦谷中≤750 µg/kg,面包等食品中≤500 µg/kg;我国卫生部的标准:食用小麦、面粉中≤1,000 µg/kg。2016年,中储粮和粮食部门明确表示,为确保粮食食品安全,赤霉病小麦病粒超过3%,严禁收购入库。

 

  马忠华教授说,合理用药仍是目前有效防治赤霉病的主要措施。试验发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能刺激赤霉病菌产生更多的毒素,而氰烯菌酯则通过抑制DON毒素小体的形成,显著抑制毒素的合成;三唑类杀菌剂在低浓度时会刺激毒素合成,而高浓度药剂则能抑制毒素合成。

 

 马忠华教授

 

  周明国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氰烯菌酯的使用可以将赤霉病指数和霉菌毒素水平降低80%以上,谷粒中毒素含量完全符合国家和世界标准。

 

  严佑建副总在会上介绍说,安徽省植保站2016年完成了包括48%氰烯·戊唑醇SC(劲兴®)、25%氰烯菌酯SC(劲护®)等在内的20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及其对DON毒素水平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苏研劲兴®和劲护®的病指防效约达90%;DON毒素含量为0.47~0.88 mg/kg,与对照相比大幅下降92.2%~96.4%,完全符合国家和WHO的标准要求。

 

授权6项专利,荣膺多项大奖

  氰烯菌酯的优秀并非一朝一夕铸就,并非一己之力能为。

 

  氰烯菌酯从发现到上市,历经10年;从上市到被充分认可,同样历时10年。期间,氰烯菌酯经受住了赤霉病连续多年大暴发的严峻考验。

 

  在氰烯菌酯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从政府到农民的大力支持,她的成功是科研、植保、推广和销售团队等通力合作的结晶。

 

  “功夫”下在“平时”;“醇香”来自“久酿”。氰烯菌酯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同时也收获颇丰。

 

  据严总介绍,目前氰烯菌酯已获得了6项专利授权,并荣获了多项大奖。

 

  其6项专利:CN1160318C、CN1279817C、CN100393211C、CN100435635C、CN101019536B、CN101417962B,涵盖了氰烯菌酯化合物、组合物、制备方法、复配、应用等多个方面;并还有2个复配专利:CN104488869A、CN105340911A,正在审批之中。

 

  2009年,氰烯菌酯被列入工信部“高毒农药替代专项”;2009年7月,25%氰烯菌酯SC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09年10月,“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JS399-19)研究开发”项目荣获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0年5月,氰烯菌酯获得了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12年,“重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机制及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以来,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连年列为“全国重点推广产品”;2016年,氰烯菌酯产业化获得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2016年和2017年,劲护®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植保市场杀菌剂畅销品牌产品”;2017年2月,劲兴®荣获“2016中国农民喜爱的农药品牌之创新产品品牌”。如今,“2016年植保产品贡献奖”使氰烯菌酯再添殊荣。

 

 

  氰烯菌酯满载荣誉,其中有多个大奖含金量很高。然而,荣誉属于社会,奖项代表过去。正如严总在会上所言,苏研一定不忘初心,力争再创佳绩。

 

上半年销售破亿,近期目标将超两亿

  目前,小麦是氰烯菌酯最大的用药作物,所以上半年氰烯菌酯实现销售过亿,也主要来自于小麦。同时,氰烯菌酯用于水稻浸种防治恶苗病,也取得了一定的销售额。虽然目前该市场还不是氰烯菌酯业绩的主流,但未来一定会成为氰烯菌酯重要的增长极。

 

  试验表明,氰烯菌酯在防治香蕉巴拿马病、西瓜和棉花枯萎病等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上也都有很好的防效,未来也将成为氰烯菌酯重要的开拓市场。

 

  据严总透露,目前氰烯菌酯力求在医药上有所突破,相关研究工作正在开展。

 

  在记者采访王洪雷董事长时获悉,氰烯菌酯与金属元素络合,将会大幅提高其防治效果,苏研正在组织攻关。

 

左四为苏研王洪雷董事长

 

  单品过亿,实现了苏研针对氰烯菌酯制定的前期目标。未来,公司将通过扩大登记作物、增加销售品种、新剂型新方法、知识产权保护、院企合作开发、多种渠道营销、非农业上探索等措施,实现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近期目标。


农药快讯, 2017 (15): 14-15.

tag: 氰烯菌酯  劲护  苏研  植保产品贡献奖  专利农药  肌球蛋白抑制剂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news_detail_9084.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