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它是一种土传病害,小麦在各生育期均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生长。这些年来,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变化,小麦纹枯病病害在麦区的发生与危害有逐年加重趋势,主要发生在小麦茎基部,之后侵入茎秆,影响小麦水分和养分的上下输导,造成小麦生长不良,直到最后形成枯白穗或枯孕穗而减产。
田间诊断。冬小麦3叶期开始见病,造成分蘖少、苗瘦弱,个别严重地块可出现死苗现象。小麦苗期发生纹枯病,常见的有两种症状,一是出苗前受害造成烂芽。小麦播种偏深,土壤湿度大时,麦芽受纹枯病病菌侵染,导致芽鞘变褐色,继而烂芽枯死,个别病株即使能出土也会很快死亡。二是出苗后受害造成黄苗或死苗。小麦出苗后地下茎受害,出现褐色病斑,并向上发展。小麦一般在3叶期后田间即可查见病株,先是基部第一叶叶鞘出现淡褐色小斑,后遍及整个叶鞘,病斑中部灰色,边缘褐色。叶鞘发病后,病叶叶尖先失绿发黄,以致全叶枯死,受害轻的麦苗可继续生长,受害重的麦苗枯死。入冬后,由于气温较低,病害停止发展,病株带菌越冬;小麦返青后,病情急剧上升,在植株间横向扩展,病株数增加,发病率上升;小麦拔节后,病斑随之向上扩展,病指激增,但病株率基本稳定;小麦抽穗后,病菌的扩展因茎秆变硬而停止,整体病情趋于稳定。
发生规律。冬前始病期:麦苗2叶期见病,主要发生在基部叶鞘上。播种后多雨的年份,冬前田间病株率可达5%~10%,早播田可以超过20%。越冬静止期:气温下降到10℃以下,病情发展缓慢或停止。横向扩展期:春季随着气温回升,田间病株增加,这时雨水越多,病害越重。病害侵茎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麦株拔节后病菌侵染茎秆,形成花秆。枯白穗表现期:重病株烂茎,在4月底5月初出现枯白穗,特别是雨后突然变晴并持续一段高温干热天气,枯孕穗和枯白穗表现更快。秋冬温暖,春季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发病;春季倒春寒冻害频繁,病害重;氮肥施用过多的病害重;播种早、用种量大,冬前生长量大,侵染早,冬后发病重。麦田草害能引起田间生态环境差异,使土壤湿度过高而导致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不良、植株抗性下降,有利于纹枯病病害发生。据调查,除草田块小麦因纹枯病危害,造成的小麦枯白穗率达0.7%,而多草地地块枯白穗率高达5.1%。发病程度旱茬麦重于稻茬麦,早播麦重于晚播麦。旱茬麦一般冬前11月中旬开始见病,稻茬麦见病较迟,一般在2月中下旬始见病株;旱茬麦侵茎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稻茬麦侵茎在4月中旬至4月下旬初。
重发原因。一是菌源充足。小麦纹枯病已在麦区发生多年,每年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菌源,这是发生逐年加重的先决条件。尤其在10月中下旬温湿度条件,如果适合纹枯病病菌发生,菌核萌发就会形成初次侵染。近些年早春气温回升快,导致前期小麦发病快;暖冬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病菌越冬,遇到倒春寒天气使小麦受冻,抗病性降低,容易造成病害流行。二是与播种期、播种量有关。播期越早,冬前有效积温高,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加重。一般播种量大,小麦群体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如遇多雨,田间湿度就大,极有利于小麦纹枯病发生。三是管理因素。田间杂草发生量大,造成荫蔽环境;氮肥施用过多,麦苗生长柔嫩抗性下降。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土壤钾的含量有相关性,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高的田块,则病害发生较轻;速效钾含量低的田块,发病较重。一般在有机肥施得多,巧施氮肥,增施钾肥的田块发病轻。
防治方法。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药剂防治为重点,种子处理为辅助措施的防治方法。①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性强的品种,同时应注意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原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增施有机肥,适期精量播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过量施氮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抗病性。做到适期晚播,合理掌握播种量,防止冬前生长量过大,病菌侵染早。加强肥水管理,沟系配套,排灌通畅,促进麦苗健壮生长。② 药剂防治。一是做好种子处理。采用立克秀(每升含戊唑醇60克)种子悬浮剂拌种,不仅可防小麦纹枯病,而且能兼治黑穗病,注意严格掌握用药量,防止影响出苗。一般发病田块用井冈霉素拌种。二是生长期药剂喷雾。小麦3叶期以后发病的田块,可以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0克,加水50公斤顺垄喷施,阻止病菌进入茎秆。这时施药也可以降低防治难度,因为这时小麦还没有封行,药液容易喷到发病部位。常年纹枯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在小麦分蘖盛期,病株率达20%左右时,开始喷药防治,注意把药喷到麦苗基部,把药液最好喷到病斑上,保证每亩药液量75~100公斤,以后隔7~10天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再次防治,效果更好。适用的药剂有井冈霉素、丙环唑、己唑醇、戊唑醇等单剂及复配剂。
农药快讯, 2017 (2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