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14〕150号)。本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共涉及农药产品481种,国家意在鼓励出口,提升农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此消息一出,农化行业里掀起不小的波澜,但最欢欣鼓舞的却是海外农药制剂加工商们,以至于笔者在澳洲市场上与一些加工商闲聊时,对方跟打了鸡血般地兴奋:怎么样,考虑下把你的产品放我这里加工吧,我现在更有优势了。只能苦笑着找个别的话题代过,心里却不免有点悲戚,一个出发点本是好的意愿,却未能获得一个预期的结果,反而便宜了海外竞争者。
回顾世界农化市场,一共只有两大农药原药生产基地,一家印度,一家中国,发达国家本地的原药生产企业都在萎缩减少或者迁移他处,因此从供需关系看,不论哪里的海外买家若要采购物美价廉农药产品的原药,要么印度,要么中国,而中国相对于印度,在农药研发上,资源配备上,人员专业上都要略强于印度,因此才会出现每年的农化展览海外观众逐年增加。因此就原药而言,中国是最好的采购基地,且是唯一一个既有大而全又有小而精的原药供应商,因此对于原药来说,你刺激或者不刺激,需求都在那里,而且不会跑到别处。
相反地,大多数海外市场都有自己的制剂加工企业,这源于他们本国政策对于本地深加工的扶持,对农药产品而言,澳大利亚对于几乎所有进口的原药或母液都按原材料进口,免征关税;而对于制剂进口,视同进口商品,征收5%的关税,这就使得进口制剂与进口原药有5%的差异;如果再考虑中国新实施的税则,那么出口原药有13%的退税,制剂只有5%的退税,差异有8%。这一进一出的差异总共会造成13%的价格差异,也就是说澳洲的采购商如果采购原药本地加工,仅在关税差异上就会有13%的实惠,这无疑对中国农药的制剂加工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在中国本土加工制剂就变成了一项毫无竞争性的产业。
那么制剂加工产业究竟是否重要呢?笔者认为,这应该摆在与原药产业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才符合未来中国农化产业的战略布局。首先,在举国上下关注环境健康、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剂加工带来的高附加值可以平衡仅依靠原药出口带来的微薄利润与环境污染的不平衡,让尽可能多的利润留在国内;其次,中国农化产业的发展,现阶段的核心瓶颈就是原药蓬勃发展但制剂加工技术与水平参差不齐,制剂产品质量无法与跨国公司或其他海外品牌公司相媲美,而积极推动国内制剂产业的发展可以尽快赶超这个差距让中国制剂产品品质也达到国际水准;最后,制剂加工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将来中国农化产品真正走出去,实现中国品牌海外推广,参与真正意义的国际竞争。试想,如果中国连自己的制剂深加工都无法健康发展,如何谈将制剂装入瓶子张贴上自己的标签放在海外的超市里销售呢?而这一切,都需要国家给予足够的支持与扶持,或者哪怕不扶持,至少要与原药出口战略平行进行。
在这个新政策出台后一段时间,已经听说一些国内做制剂出口的贸易商或者制剂加工商琢磨在东南亚投资设厂的可行性了;笔者在澳洲也不断接到一些客户打来的电话,想了解新政策会导致进口中国制剂与本地加工制剂在最终价格上有多大的差异,以便权衡来年的采购计划是偏重原药还是偏重制剂,这让本来市场逐渐恢复的对中国制剂的品质信心与价格优势瞬间化为乌有,一些澳洲供应商已经重新返回寻找本地的加工企业商讨合作,而这些供应商在去年年底都很信誓旦旦地说今年将会从中国采购更多的制剂成品而不是原药,因为他们发现他们找到了好的中国制剂加工合作伙伴。因此真正在这个政策中获利的反而是海外的制剂加工商们,而他们的继续发展壮大将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新剂型研发、新技术壁垒的设置、新专利的申请当中,而这对未来中国制剂的发展无疑是破坏性的。
新政策从一定程度上说的确刺激了原药产品的出口,虽然就算不刺激,海外买家还是会采购这些其他地方买不到,或者买不到更便宜的原药;但新政策无疑会遏制中国制剂成品的出口,进而对中国农化制剂加工行业造成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