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是危害小麦产量的重要有害生物,麦田杂草生长贯穿小麦整个生育期,冬前与小麦争水、争肥,使小麦形成弱苗,返青期降低地温,严重影响小麦转弱促壮,后期与小麦争水、争肥、争光,降低千粒重。近年来,麦田杂草危害呈加重趋势,怎样科学有效防除麦田杂草?
麦田杂草防控难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麦田杂草优势种群变化较大,为治理增加了难度。
一是禾本科杂草在全国呈上升趋势。在旱作冬麦区,节节麦、野燕麦、雀麦属、看麦娘属杂草等发生程度加重。如看麦娘属杂草由过去主要发生在稻茬冬麦区,扩散至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区,黑麦草属杂草、蜡烛草等在长江流域及陕西等省出现频率增加。
二是区域性难治杂草发生密度增加。如西北地区麦田密花香薷、大刺儿菜、野燕麦等,华北地区麦家公、泽漆、打碗花,长江流域稻茬麦田早熟禾、蜡烛草、野老鹳草等。
三是抗药性杂草发展迅速。江苏、安徽、湖北等省60%以上田块发现抗性日本看麦娘种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等7个省(市)发现抗除草剂苯磺隆的播娘蒿种群,河北部分农田播娘蒿抗性指数高达1,400倍,致使相应靶标除草剂苯磺隆为当家品种的化学防治体系失效。
四是对作物高度拟态的杂草危害加重。如节节麦蔓延到包括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等小麦主产区的11个省份,发生面积超过3,000万亩。
五是多年生杂草控制难度加大。如多年生杂草打碗花、田旋花、刺儿菜等在局部地区危害严重,化学药剂难以除治。
除草剂单一使用致抗性杂草发展迅速
恶性杂草危害加重,与杂草繁殖力强、传播途径广、与作物拟态的特性和我国杂草监测预警工作相对薄弱有关。此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除草剂的单一使用造成抗药性杂草发展迅速和难治杂草密度增加。
过去,麦田普遍采用阔叶杂草除草剂为主的化学防治体系,除草剂苯磺隆、2,4-滴丁酯等的长期使用,防治了播娘蒿、荠菜、离子草等阔叶杂草,雀麦、节节麦、看麦娘属、黑麦草属禾本科杂草上升为主要杂草;近年推广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和氟唑磺隆等防治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虽然对雀麦、看麦娘、菵草、硬草等防效理想,但节节麦与小麦拟态性强,目前无有效控制的药剂,发生危害加重。生产上常用的除草剂,多对一年生杂草得以控制,造成多年生杂草刺儿菜、打碗花、苣荬菜等发生加重。
目前我国各小麦种植区,防除阔叶杂草的药剂和技术较成熟,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及配套技术研究相对落后。一些新商品化的除草剂如炔草酸、唑啉草酯、甲基二磺隆等在某些地区尚处于示范阶段,使用技术不成熟,造成其对禾本科杂草或防治谱不宽,或防效不稳定,其不同区域相关的适宜配套技术有待深入研究。此外,除草剂合理使用技术在农村普及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民依赖经销商主导施药,未掌握恶性杂草识别及有效防治技术。
杂草防除 对症下药很重要
恶性杂草防治,应贯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除草措施,将杂草控制在经济损失的允许水平之下,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加强小麦返青期管理
当前,南方稻茬冬麦区小麦进入返青阶段,北方旱作冬麦区小麦处于起身时期,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小麦春季分蘖成穗,培育壮苗有利于提高小麦自身竞争能力,将杂草控制在群落下层,减轻其危害。
针对不同杂草种类选择除草剂
目前,我国麦田登记的除草剂品种40个左右,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主要有苯磺隆、2,4-滴、麦草畏、双氟磺草胺、唑嘧磺草胺、环丙嘧磺隆、溴苯腈、吡草醚、乙羧氟草醚、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等,防治禾本科杂草的药剂主要有炔草酸、精噁唑禾草灵、唑啉草酯、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上述药剂各具特色,可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杀草谱适宜的药剂。
就防治阔叶杂草来讲,北方麦区以播娘蒿、荠菜、藜等为优势种的麦田可选用苯磺隆、2,4-滴、麦草畏、氯氟吡氧乙酸等防治,南方麦田防治繁缕、猪殃殃、大巢菜等可选用双氟磺草胺、唑嘧磺草胺、环丙嘧磺隆等药剂。
防治禾本科杂草可根据发生种类,选择炔草酸、精噁唑禾草灵、唑啉草酯、氟唑磺隆、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等。多花黑麦草、早熟禾、硬草、菵草、野燕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等,可选用炔草酸、精噁唑禾草灵、唑啉草酯、氟唑磺隆、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等,雀麦、节节麦选用甲基二磺隆较为有效。
化学除草应掌握合适用药时期及施药量。茎叶处理剂应在杂草基本出全苗后喷施,施药量以登记剂量为依据,超量施药亦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如溴苯腈、吡草醚、乙羧氟草醚、唑草酮等传导性相对较差,在做茎叶处理时需要早施药,杂草植株过大施药,药剂不能整株杀死杂草。而异丙隆除草宜做土壤处理,茎叶处理效果差。
采取辅助措施减少除草剂用量
如建立调种用种标准,禁止种子供应机构和农民将恶性杂草发生田块所收获的小麦作为翌年麦种使用;严格禁止从恶性杂草节节麦、黑麦草、看麦娘属杂草等发生危害区调出麦种,凡进行引种、调种,都必须经植物检疫部门检疫;对重灾区农民实行统一供种,更新种子;严重发生区禁用跨区联合收割机,实施单独收割或人工收割;在灌溉水系上游加设滤网,收集杂草种子,避免或减轻对下水农田的危害;清除田埂、田边、地头、路边、渠边生长的杂草,阻断上游杂草种子传入。
这些施药误区,你中招了吗?
在麦田除草方面,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盲目施药不能对症下药
每种除草剂有其杀草谱,使用时应根据田间杂草种类来选择杀草谱适宜的药剂,在不了解杂草种类的情况下,盲目选购除草剂,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用量过大造成小麦药害
除草剂是在小麦与杂草之间进行选择性杀除杂草,其选择性是有剂量限度的,因此除草剂不是用的量越大越好,超过其安全剂量就会影响小麦产量。
使用时间偏晚影响药效
实际生产中,小麦出苗时杂草就开始出土,在冬前达到第一个出苗高峰,这部分杂草对小麦的危害远大于冬后出土的杂草,而且这部分杂草冬前防治,因其苗小、长势弱,不需要高剂量除草剂就可有效控制。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用药习惯是冬后小麦返青期喷施除草剂,此时,冬前出苗的杂草已经叶龄较大,需要较高的除草剂剂量才能杀除。
除草剂单一使用造成杂草群落演替
连年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药剂,杂草抗药性频发,也导致难治杂草种群密度加大,使麦田杂草群落演替加剧,防治难度增加。
禾本科杂草防控不利造成减产
目前由于缺乏杀草谱广、安全、高效的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品种,导致麦田禾本科杂草种群密度增加。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杂草监测预警,在施药前掌握田间杂草种类及发展动态,根据杂草种类选择药剂;在施药时间上,改春季喷施为秋季小麦分蘖期前喷施;施药方法上,做到安全合理施药,不超量用药,不重喷漏喷;实行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轮换使用和杀草谱不同的药剂混用;强化对靶药剂的研发、筛选及相关配套技术研究。
科学减量施药 有效避免除草剂药害
除草剂药害是我国除草剂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小麦田药害主要为当茬除草剂不合理使用及前茬除草剂在土壤的残留影响造成。除草剂杀除的对象是与作物很接近的植物——杂草,只有选择了合适的药剂、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除草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除草作用和保证对作物的安全,反之则会对作物产生药害。做到以下几方面,可有效减低药害发生。
杜绝假冒伪劣及不合格产品。农民朋友在选择购买药剂时,应购买取得“三证”的产品,从源头杜绝除草剂的不安全因素。
加强除草剂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对新商品化的药剂,应遵循“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原则。由于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生态条件、种植制度等差异较大,在某一地区安全的除草剂在另一地区可能对小麦产生药害。因此,新开发的除草剂,应进行多地小区试验,明确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施药时期、适宜剂量、对作物不同品种的安全性及其他关键用药技术。
合理使用除草剂。不同温度、湿度、土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等与药效、药害的关系密切,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土壤条件下有其适宜用药量范围,农民朋友须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的施药时期及施药量喷施除草剂,并在有利于药效发挥的条件下施药。如2,4-滴安全施药期为小麦3叶期以后、拔节之前,在该时期之外使用易出现药害。溴苯腈、唑草酮施药时期偏晚会造成小麦接触性药害。甲基二磺隆药后遇低温、积水的条件易产生药害。异丙隆在土壤处理时如果小麦种子及幼根幼芽裸露,会加重药害。
用药过程中选择优质的喷药器械、喷头类型,不重喷、不漏喷,可防止或减轻除草剂用药的飘移药害;减量施用除草剂是减轻药害的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冬前减量施药,延长小麦田除草剂施药与后茬作物安全间隔;可通过合理混用、添加助剂等手段,对容易产生药害的除草剂进行减量使用;可利用生态调控和促进小麦生长的农作措施转弱促壮,提高小麦竞争力来降低除草剂使用量;还可以通过使用“对靶”喷雾机械,使药液只喷施在“靶标”杂草表面,达到除草剂减量避免药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