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媒体上不断出现有关超级稻的质疑,某些网上评论甚至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所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85岁高龄的
超级稻是国家为了保证全国人民粮食需求而提出和设立的重大项目。从现实情况看,水稻既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和我国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在中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我们要解决粮食问题只能依靠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这个发展方向毋庸置疑。我国的粮食安全,不能拒绝超级稻。
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种子、农药、化肥是确保粮食和农作物丰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种子好比发动机,农药、化肥好比两翼,三者缺一不可。
虽然超级稻目前在技术上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其对病虫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还不甚理想。但把种植管理不当如病虫害防控不到位而造成的损失归罪于种子,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新生事物。何况自肥料、农药在我国使用以来,广大种植业者就摸索并总结出“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药”。近年来,由于受到气候条件、栽培环境的影响,水稻稻瘟病呈现出高发、频发的态势,如果防治不到位,无论是常规稻,还是超级稻,都会导致减产,严重的甚至导致绝收。要确保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除好种、好肥、好药的投入外,还必需科学用肥、用药,还必需科学栽培。再好的种子,如果栽培管理不好,也发挥不出优势。
对超级稻存在的问题出于善意的质疑,是我们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出于居心叵测、别有用心地无端指责,甚至恶意借题发挥,将超级稻推向风口浪尖,就令人不可理喻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完善、改进、提高的过程,特别是现代育种,不可能一蹴而就,超级稻更是如此。
1996年中国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近些年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稻频频刷新水稻超高产世界纪录,令世界瞩目,这是不争的实事,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对于种种质疑声,已到耄耋之年、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袁隆平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们呼吁社会尊重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我们呼吁社会科学、理性地对待超级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