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麦田恶性杂草发生状况
近年来,随着小麦栽培制度的变化、水土流动性及机械跨区作业等方面的农业生产措施改变,小麦田恶性杂草的发生种类、密度、数量及面积越来越大,给小麦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杂草与小麦争夺水分、营养、空间和阳光,致使小麦生长营养不良,分蘖偏少,造成亩穗数和千粒重不足;另一方面,严重的草害问题还会传播病虫害的问题等。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就加重了对小麦的危害,局部田块的产量损失率达到15%~50%。
针对这一情况,近几年笔者对江苏主要麦区进行杂草种类、分布和优势种群的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由于不同区域土壤类型、轮作制度以及农户用药习惯方面均有差异,恶性杂草的危害状况也不尽相同。旱旱轮作(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等)主要以阔叶杂草为主,如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水旱轮作(水稻-小麦)主要以禾本科杂草为主,如菵草、看麦娘、硬草、野燕麦、早熟禾、棒头草等。在苏北(徐州、宿迁等)主要以野燕麦、早熟禾、黑麦草、播娘蒿、猪殃殃为主;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沿海地区主要以硬草和菵草为主;苏中的扬州、泰州、淮安地区以菵草、看麦娘、早熟禾、猪殃殃、野老鹳、繁缕等为主;苏南以日本看麦娘、菵草、牛繁缕、婆婆纳、猪殃殃等为主。不同地区的主要杂草对常用的茎叶除草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据各县市农技员和经销商反映,精噁唑禾草灵对日本看麦娘防治效果不好,猪殃殃、播娘蒿、牛繁缕对苯磺隆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啶磺草胺在苏南防治日本看麦娘效果不好。不少地区的种植大户反映,甲基二磺隆、炔草酸对菵草的防除效果越来越差。
这些已产生抗性的杂草在田间有逐步蔓延的趋势。不少农场主反映,过去是点面发生的恶性杂草,这两年变成了连片发生,危害越来越重,防治也越来越困难。许多地区的农户为了解决草害的问题,不惜加大茎叶除草剂的用量,这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也增加了对小麦的药害风险。
2 麦田恶性杂草的防除对策
由于各地区麦田杂草的优势种群和恶性杂草的抗药性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防治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的性质、气候条件、主攻草相等因素,采取农业管理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策略。化学防控要以土壤处理为主,茎叶处理为辅的防除措施,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茎叶除草剂所带来的杂草抗药性和药害问题。
在此治理策略和防除措施的指导下,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与江苏省苏科农化公司联合开展麦田防控技术研究。我们发现不同耕作深度、不同墒情管理对杂草和小麦的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深翻耕的比浅旋耕的杂草少;土壤粗放管理比细致管理的杂草多;墒情好的地块,杂草更易于管理。因此,在杂草重发田块给予如下管理建议:
2.1 利用农业管理措施控制杂草的基数
① 进行深翻耕,将地表的杂草种子深埋下地,利用土壤重力抑制杂草种子萌发;② 在播种前,利用旋耕机把地表的土壤颗粒打碎、平整;③ 小麦播种时,利用条播机把小麦播于土表下3~5厘米处,有利于小麦的萌发、生长,增强其抗逆性;④ 加强沟渠管理,及时排灌,维持土壤合理墒情。调查发现沟渠配套科学、土壤稳定的田块,麦苗长势明显好于粗放管理田块。
做好这4个方面的农业管控措施,可以大大压低杂草发生基数,促进杂草出苗的整齐度,有利于化学防控技术的利用和药效的发挥。
2.2 利用化学除草措施控制杂草的危害
2.2.1 充分重视麦田封闭除草技术
麦田化学除草要以前期封闭除草为主,后期的茎叶除草为辅。试验示范表明,用50%绿麦·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00~250克/亩、50%丙草胺乳油60~80毫升/亩、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0~140克/亩等进行土壤处理可以有效地压低杂草发生基数,控草效果可以维持50~60天,延迟春季杂草的萌发时间,有利于茎叶除草剂的药效发挥,避免麦苗药害的发生。
2.2.2 针对不同的草相施用不同的除草解决方案
在茎叶除草方面,为了解决恶性杂草和抗性杂草的问题,针对不同区域的优势杂草种群,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案:
① 菵草重发地区:建议在小麦立针期至2.5叶以前,日平均温度高于5℃以上,每亩使用50%绿麦·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80~210克粗喷雾,可以起到连封带杀的作用。② 硬草重发地区:建议在杂草2~4叶期,亩用8%炔草酯乳油70~80毫升。考虑到兼治阔叶杂草,推荐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0克+8%炔草酯乳油70~80毫升细喷雾。③ 旱旱轮作麦田:阔叶草发生比较严重的田块,推荐用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0毫升+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毫升的组合套装,可以高效防除猪殃殃、繁缕、荠菜、野老鹳、蓼、马齿苋等阔叶杂草。
麦田苗后除草一定要调查不同农户田块的杂草种类、草龄大小,有针对性地推荐药剂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法,并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提醒农户避开恶劣天气变化,防止发生冻药害。在恶性杂草普发的区域,建议农户合理地轮换药剂,延缓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农药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