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渤海明珠天津,相聚百年学府南开。
2015年11月28日,“第三届中国农药论坛暨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座谈会”在天津南开大学盛大召开。来自国内农药研究、管理以及生产的学界、政界、企业界人士共聚一堂,交流研讨农药学科与农药产业发展。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雷、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国、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焱等应邀出席会议。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在开幕式上致辞,薛进文书记介绍说:“南开大学在农药研究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杨石先老校长率先在我国倡导并实践有机农药化学研究,在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中国的农药科学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毛主席曾来校视察杨石先创建的南开化学农药车间,给予很高评价。新时期以来,南开人前仆后继,为农药学科、农药产业的进步无限努力奋斗。到今天这个中心整整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在李正名院士的带领下,完成了单嘧磺隆、单嘧磺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绿色除草剂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也希望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师生们能认真总结20年的发展经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农药保障人类光明未来
本届中国农药论坛会议的主题是“农药保障人类光明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魏启文,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中国绿业元集团公司总裁范国防,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宋宝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希武等6位专家分别进行大会报告。
回顾历史,走向绿色农药
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
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用历史回顾的方式引领与会人员再一次走过中国农药创制的时代,走过中国绿色农药创新研究的历程。钱院士指出,开发成功一个新农药,需要合成14万个化合物,耗资2.56亿美元,历时超过10年。2003—2008年的第1轮973项目初步奠定了我国绿色农药创新研究的基础,2010—2014年的第2轮973项目使我国绿色农药研究创新步入原始创新,创制了环氧虫啶、毒氟磷、丁香菌酯、丁吡吗啉、苯噻菌酯、氟苯醚酰胺、氟唑活化酯、甲噻诱胺等。经过两轮的973项目支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5个具有新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钱旭红院士希望再有第3轮973项目,并表示,第3轮973项目拟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理论为面向靶标组的比较化学生物学,拟建立和发展的成果为面向国家生态文明重大需求的、后基因组时代的绿色新农药,关键科学问题是农药的靶标组学、比较化学生物学和农药生态学。
农药创制是农药减量的重要途径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魏启文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魏启文从农药创制与农药减量和食品安全的关系、近年的农药登记特点、当下的农药登记审视等方面讲述了农药创制和农药登记的现状与未来。魏启文副所长指出,农药创制为农药减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对农药使用量的减少起着关键作用。
魏启文副所长介绍说,近年我国农药登记特点呈现:① 有效成分高效、广谱、活性高;② 生物农药增长快、潜力大,2014年与2010年相比,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增加43%,生物化学农药增加75%,植物源农药增加57%;③ 剂型趋向环境友好、省工省力;④ 使用方法趋于简便、高效、持久;⑤ 登记范围由“大作物”向“小作物”延伸;⑥ 复配混用呈上升趋势。当下的农药审视呈现:① 高毒高风险农药加速淘汰;② 特色作物用药安全受到关注;③ 风险评估技术引入农药管理;④ 残留标准体系快速构建;⑤ 农药条例修订进入大结局;⑥ 农药减量行动开始启动。最后魏启文副所长说创新才能发展,并提出4点建议:瞄准需求搞开发、产学研联合搞创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合力释放农药正能量。
农药行业的十二·五成就,十三·五规划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与参会人员分享了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十二·五”取得的成就、“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孙叔宝会长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药行业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2014年农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08.41亿元,实现利润225.92亿元,2011—2014年,我国农药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7%,利润年均递增23.9%。除此之外,在“十二·五”期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集中度提高,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安全性溶剂的使用和环保型制剂迅速增长,制剂出口量超过原药出口量。最后,孙叔宝会长指出,我国农药行业“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企业数要减少30%,原药企业入园率要达到50%,销售额100亿元以上企业2~3个,销售额50亿元以上企业大少于5个,前20家企业销售额占比大于50%,累计创制品种大于50个等。
扎根,绿业元成功的秘诀
中国绿业元集团公司总裁范国防
中国农药要跟服务联系起来;做农药要做到农民信任;你只要以诚信服务为主,就一定有前途。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陈万义教授对中国绿业元集团公司总裁范国防说的3句话,范国防总裁以这3句话开始,讲述自己26年经营农药过程中自己对这3句话的理解,以及自己成功的感受——扎根。范国防总裁说;“扎根就是踏实,我做什么就爱什么,就会全身心投入,扎根就是融入,就是爱,是挚爱。”
26年,范国防总裁从农药销售员到今天的绿业元集团十几亿的资产,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其扎根的精神。其办公室铺满地的田间药效试验比对标本,每年近2万场的农民会,正体现了其扎根、务实、融入的精神。最后,范国防总裁还借稻盛和夫的名言——除了拼命工作,没有更好的经营诀窍以及要拥有美好人生,前提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除了拼命工作之外,没有第2条路来表达拼命工作的重要性。
新型砜类杀菌剂创制研究
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宋宝安
我国细菌性病害发生面积增加迅猛,但防治药剂老化、效果不理想,而且品种非常单一,无大规模推广的特效药剂,开发安全、高效、使用方便、成本低的杀细菌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鉴于此,自2004年起,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宋宝安带领的课题组以贵州自然资源没食子酸为先导,设计合成砜类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优化,开展了系列的结构衍生与先导优化工作,合成了20多个系列千余个新化合物。发现了噁二唑砜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植物病害活性,创制出杀菌剂二氯噁菌唑、甲磺酰菌唑和苄氟噁唑砜,并完成了二氯噁菌唑和甲磺酰菌唑新农药登记等产业化工作。二氯噁菌唑和甲磺酰菌唑具有高效、广谱及易降解的特点,有望成为防治作物病害的新药剂。苄氟噁唑砜杀菌剂具有保护作用功能,免疫激活作用机理。
抗性逐年增强,农药如何减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希武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希武从杀虫药剂的发展、化学防治现状、害虫抗药性导致的风险、害虫抗性现状、害虫田间种群杀虫药剂敏感基因极低、农药减量使用措施等方面讲述了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现状与农药减量使用策略。
农药的存在是有害生物防治的需要,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化学防治仍是控制多种重要有害生物的手段,防治贡献率达到70%,防治面积每年70亿~80亿亩次。我国害虫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抗性逐渐增强,抗药性导致药剂使用寿命缩短,只要有抗性,减量是很难达到的。那么在抗性逐年增强的情形下,农药如何减量?
高希武教授指出,除了创制新农药,还可以在抗性防治发展早期实施治理,加强抗性监测,适时停用或淘汰不能或难于恢复靶标敏感度的农药品种;正确药剂轮用和混用;建立与药剂、作物系统、有害生物相匹配的施药技术。最后高希武教授指出,要对化学药剂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个别农药品种的问题扩大为农药的共性问题,也不要认为所有的生物农药一定比合成的农药安全。
孜孜以求,农药走出创新之路
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席真
28日下午,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座谈会在南开大学综合实验楼报告厅举行,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席真主持会议,化学院院长周其林院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李钟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陈万权、《农药学学报》主编王道全、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江树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杨光富等农药管理界、学界代表,及全国30余家农药企业代表共同出席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
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1995年由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助组建,是首批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中心创建以来一直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制农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己任,已经完成农药分子设计、农药创制与研发、分析测试、生物测定、工程化和产业化平台建设工作,满足了绿色农药和精细化学品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并自主建成了新农药创制体系的基础与开发研究、中间试验、药效试验、工程化和产业化等环节组成的从创制到产业化全过程的新农药技术创新平台,取得了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绿色农药和精细化学品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并聚集、造就了一支从事创制农药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团队。
中心自筹建以来,在李正名院士的带领下,攻坚克难,已经完成了单嘧磺隆、单嘧磺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绿色除草剂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包括原药和制剂在内的6个产品获得了国家新农药“三证”,获准进入市场并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市,并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科技部科技推广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发明创业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天津市发明专利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目前,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经是新农药创制的重要平台,且有一批重要的新农药进入市场,也希望其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中国农药的科技进步、中国农药的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