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2014革新•重建 踏平坎坷 成就大器

作者: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 伟 更新时间:2014-08-15 点击量:1960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安集团”)始创于1965年,在历次国有企业体制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新安集团都走在前面。正是执着于将企业做强、善待环境、善待资源的目标,凭借勇于担当的决心和力量,新安集团在转型的路上阔步前行。

 

改革之路不平坦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是国营企业的建德化工厂面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机,而整个化工行业陷入了低谷。当时的我还是建德工业局局长,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过着安逸的生活。凭借组建化工集团的激情,新安集团靠4万块钱借贷开始起家。回忆当时,我心里不是没有矛盾:新安集团成立之后马上有大量事务缠身,回去就意味着要承担重大责任。最后,对企业的责任心和坚持做实业的信念占了上风,我回到新安集团,组织关系也都到了新安集团,可谓是破釜沉舟,断了后路。企业给了我一个展示自身智慧和能力的平台,反过来,我用智慧帮助企业走到今天,成就感油然而生。

 

    2001年9月上市,新安集团连续多年列入“中国最具价值上市公司”,属中国制造业500强、全球农化销售20强。集团主营农用化学品、有机硅材料产业,形成了以草甘膦原药及剂型为主导、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同步发展的产品群,并有着从硅矿冶炼到硅粉加工、单体合成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依托“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不懈探索和完善循环经济模式,集团实现了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走上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我们倡导“做绿色化学的先行者与领跑者”,将“绿化、美化、净化”视作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为行业作贡献,为社会谋福利。

 

    在销售经营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新安集团分别在2008年和2012年两度入围全球农化销售20强。我自己在2013年获得“全球2013 Agrow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个人,成就事业的巅峰。

 

    今后,新安集团将会更坚定地履行社会责任,借转型谋求更大的发展,继续朝“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生命力的现代知名企业集团”这一愿景阔步前行。

 

企业发展责任为先

 

    一个企业要做强做大,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企业,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善待环境、善待资源,体现一个企业对祖国、对家园、对员工、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关怀意识。40年来,我们坚持做企业,坚持做实业。我认为,之所以能坚持,主要源于两个动力:一是责任心,二是勇于担当。

 

    简单地说,农药生产中会产生一定的有害物质,会污染环境。我们的研发团队通过5年的努力,让这种有害物质变废为宝,成为新原料。这样一来,实现了农药生产的无害化和自然化,大大减轻了环境的压力。新安集团首创独特的氯元素循环利用技术,实现了清洁生产,不但有效控制和减轻了农药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几年来创利上亿元,成为浙江省循环经济的典型。原国家经贸委和杭州市环保委员会授予集团“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和“环保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还开发了“有机磷废水资源化利用及高效处理产业化技术”,通过回收草甘膦母液中的磷元素,使磷的利用率从65%提高到90%以上。

 

    数字是枯燥的,荣誉却是有光泽的:“浙江省绿色企业”、“全国资源利用先进企业”、“全国化工环保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化学行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等。

 

    发展循环经济是每个企业的追求和目标。我们的原则就是:当用时,尽其所能;不当用的,不乱花一分钱。即使在低迷的2008年,我们的利润同比也增长了3倍。

 

    我们在草甘膦和有机硅两个产业发展和环保上所做的工作,得到国内业界朋友的认可。我们拥有一支超过200人的独立的专业研究团队,与清华、浙大等国内知名院校结成战略发展同盟,坚持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研究。新安集团在解决氯甲烷回收、自动化控制、机械大型化等方面始终走在产业前沿;在草甘膦母液处理技术方面在业内是最顶尖的。此外,我们制定了完善的奖励机制,增强了每一位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提倡竞争合作多赢。多年来,草甘膦行业群雄割据,纷争四起。新安集团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合作、建立技术和营销联盟等方式,既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成为行业的领舞者,跻身世界农化20强。当然,这也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草甘膦发展格局,陆续引来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反倾销、反吸收、反规避等挑战。我们积极应战,以实力和证据,打出我们的气魄和豪气。在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既有执着抗争,也有坦诚沟通。我们多次完胜,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赢得了竞争对手的尊重与赞赏,并与跨国公司建立起形式多样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坎坷背后总有机遇

 

    企业发展过程如同一个人的成长,总会遇到坎坷和挫折,既有可预知的,更多的是不可预知的。面对可预知的问题,我们会有一些策略性、技术性等方面的准备;但企业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应对突发性、不可预知的问题。随着市场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市场环境也在改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再次定位,将市场扩大同人才储备、资金支撑、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同样,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走许多弯路。在发展初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利润空间较大的农药制剂领域,打算将发展重点放在突破农药终端销售市场上。但是,当时国内制剂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企业发展之初资金和研发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跌打了十几年,我们发现这条路不适合我们企业的发展。

企业发展遇到瓶颈,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非常缓慢。我们将目光转向原药市场。以哪种产品为突破口,这个产品的市场周期会有多长,又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发展老产品,市场容量已经过饱和,很难再进入;发展新的化合物,国内又没有这样的资源。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考证我们发现,除草剂的市场容量将会逐步放大,甚至会成为未来农药市场的主要产品。最终,我们定位了一种非选择性、应用领域多、无残留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通过几年的市场探索,我们发现草甘膦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更坚定了走发展草甘膦原药的道路,并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不断扩大产能。

 

    正是对草甘膦市场的把握,使我们再次回到世界舞台,再次同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然而,中国从2012年开始禁止10%草甘膦水剂生产和使用,草甘膦原药和制剂市场面临巨大调整。在时间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压迫下,我们通过自身的积累和研发,通过对草甘膦系列产品的优化,迅速开拓和占领了终端市场,靠的就是一流的服务和指导,以及在业界的口碑。

 

    终端市场在改变,如果我们仅凭草甘膦一个产品来操作市场,提升空间非常小,因此我们将以渠道优势带动其他资源和产品进入销售网络,给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优质的服务。

 

    在企业发展的40多年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2001年,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突然莫须有的罪名落在我们头上,有人举报说:“新安偷税漏税。”这让我非常震惊。经过多方努力,并在当地执法部门的帮助下,三天就澄清了问题。当时最紧张的时候,我每天在办公室要接待几十个讨债者。说起来很轻松,但当时企业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程度。

 

转型带来新契机

 

    企业转型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一条必经之路,但企业转型是痛苦的,需要大量时间来反复验证。成功案例不可复制,只能借鉴和学习。

 

    企业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换一套产品、换一套人马,真正的转型是经营理念的改变,成功的标准就是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这需要企业花相当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对自身如何定位,转向什么方向,如何来转,转的过程中需要哪些资源做支撑,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等,都要系统考虑。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是在经历转型后,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尽管有成功的范例,但真要“拿来”还很难,这跟国情有关系,也和我们自身行业发展不规范有关。抱怨没用,必须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单靠某个人或某个企业是难以完成转型的,这需要结成一种群体,达到共识。当大家都通过转型来奉献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大的飞跃就形成了。如何依赖原有实力,发掘自身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不断延伸,进而转型成功,这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农药行业技术要求高,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因此需要更严格的管控。行业要鼓励先进的企业更加优秀,国家也应该重视优秀企业的发展,尽可能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企业更要增强社会责任心,加强自律,始终将环保和节能减排放在首位。

 

    近些年,中国化肥、农药行业上升势头很强,行业前景非常美好,但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日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刺激着公众的眼球,大家会向企业问责,追究生产企业的责任,给行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正规企业无可奈何,违规企业我行我素。国内农药行业发展环境有失公平,企业一旦发生问题,很容易将小问题扩大化处理,而部分真正违法违规的企业,却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和惩罚。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环保高压政策的实施,国家经济的转型,相信这种状况会得到逐步改善。

 

    我们建议,国家要利用好企业转型期,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大企业做大做强,对违规小企业坚决予以取缔。

 

    草甘膦和有机硅这两个产业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将坚持下去。同时,也会谋求新的发展空间,通过整合资源、加强企业间合作、购并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tag: 农药快讯  农药信息  政策要闻  新闻资讯  专利过期产品  创制农药  新产品开发  跨国公司  农药上市公司  病虫害防治  传媒  期刊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27.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