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这是继2013年“气十条”和2015年“水十条”之后,国务院发布的第3份污染防治方案。“土十条”是我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它的出台有望开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大幕,并成为土壤修复行业的拐点。
业内普遍认为,土壤修复市场是今年环保领域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之一,相关化工企业有望从中受益。
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
长期以来,我国土壤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据2014年4月《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及工业园区污染情况也非常严重,超标率分别为36.3%、34.9%和29.4%。
而“土十条”主要指标明确,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业内人士和相关机构预测,随着后续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有望加速打开。
“‘土十条’的出台,将给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业内普遍预计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表示。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根据市场推进情况的不同,“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市场空间为1,100亿~5,900亿元,远期市场总量在7.4万亿元左右。2017年起市场有望全面释放,假设2016年市场产值翻番至50亿元,则2017—2020年市场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0.45%~197.13%。在中性情景下,“十三·五”市场空间总量约3,400亿元,2017—2020年市场CAGR为154.41%。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王威预计,土壤修复短期市场空间超过2,500亿元,长期市场规模为3万~8万亿元。对比我国2015年90亿~180亿元的规模,成长空间巨大。
多家上市公司获大单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产值仅为环保产业产值的1%左右,这一数值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在这一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加快了进军土壤修复领域的步伐。
记者近日通过查阅一些上市公司的年报和最新信息发现,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获得了土壤修复大订单。比如,高能环境继2015年环境修复收入3.47亿元,同比大增115%后,2016年到现在相关订单已近10亿元。公司日前还发布公告,宣布与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签署苏州溶剂厂原址北区污染场地土壤治理项目合同,合同总额2.59亿元。博世科近日公告称,已中标2亿元土壤修复大单。永清环保土壤修复业务2015年营收剧增166.81%,到1.34亿元,成为公司业绩提升的关键。公司近日还中标大唐环境饶平项目分公司超低排放项目,合同额约1.1亿元。
“目前政府在土壤修复招标中明显倾向于上市公司等有实力的公司,订单也在向上市公司等有实力的公司集中。”一位研究人士表示,在未来的土壤修复领域,相关环保龙头公司会强者恒强,获得更多的订单。
化企分享产业链红利
随着“土十条”的发布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链将逐步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土壤修复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超过900家,“土十条”的发布让相关化工上市公司更成为其中担当。
在土壤修复材料方面,一直致力于缓释肥、土壤调理剂等新型产品研发推广的司尔特,早年便开始参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研究,多年来持续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深入开展测土配方肥、环保生态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该公司先后获得四项与土壤改良相关的专利,有望为企业带来收益。
卫星石化生产的SAP(高吸水性树脂)是丙烯酸下游行业中最有发展前景的精细化工产品之一。当前世界各国在不断开发SAP的新品种、新功能和应用领域,如电缆包覆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农林土壤保湿和废液固化处理等,也同样有望打开市场。
西南证券分析师商艾华认为,鸿达兴业将传统主业PVC向上下游延伸,生产成本明显降低;新增业务方面,土壤修复、稀土加工等领域发展良好,贡献毛利高达2.6亿元。特别是该公司围绕主业延伸的土壤调理剂等业务增长迅速,使业绩有望进入全面爆发期。目前公司拥有环保、新材料和“互联网+”的完整产业体系,并拟募资投资于土壤修复、生态屋及环保材料等项目。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李俊松表示,启迪桑德重视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报废汽车及再制造业务发展,拥有多家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企业,还包括餐厨垃圾生产生物柴油等业务。作为业内为数不多的完整固废产业链布局的公司,启迪桑德拓展综合环保产业园项目,同时逐渐从固废处置系统集成商到综合服务商转型。预计该公司“十三·五”期间会迎来快速增长,有望获得一定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