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大戏“第八届中国农药工业高峰论坛(福华论坛)”于10月17日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会场座无虚席,人气爆棚,是主持人颜值高?还是业界大咖倾囊献策引发关注?
在论坛上半场“全球农化行业并购热潮对中国农化企业的影响”中,各路大咖激昂陈词,各抒己见,他们激荡智慧,升华观点,为中国农药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国际形势催生行业兼并重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2015年是全球粮价连续第4年下跌,同时创下了7年来的最大跌幅。”主持人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段又生,首先分析了全球粮价的总体形势。段主任说,我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后出现下滑以来,一直延续到2003年。为了鼓励粮食种植,国家取消了自古以来征收的土地税,并逐步提高了大宗粮食的收购价格,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然而,粮食丰收加之粮食进口导致粮价下跌,从而影响了农民在种子和农化产品上的投入。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段又生
2014年以来,全球主要种业公司收入停止增长,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下滑;2015年,全球六家主要农化公司平均收入下降了15%,其市场份额缩小。不可否认的是,六大跨国公司在上游研发和下游渠道销售领域都具有相当领先的优势,然而在发现新活性成分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低迷盘整的背景下,巨头们依靠专利过期产品及既有市场规模难以维持业绩增长,所以抱团取暖成为共识。于是,近期六大跨国公司不约而同而且在相当集中的时间内完成了相关兼并重组的签约。首先是杜邦和陶氏宣布合并,继而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最近,拜耳高调收购孟山都。
六强或将成为四强,全球市场的垄断格局进一步加深。四川省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井泉指出,在农化市场,拜耳+孟山都占全球市场的27%,先正达+中国化工占据23%,杜邦+陶氏占16%。而在种子市场,拜耳+孟山都占全球市场的22%,先正达+中国化工占6%,杜邦+陶氏占16%。通过并购,跨国公司更加聚焦行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加丰富的产品线,以及超强的企业竞争力等。
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井泉
银河证券首席研究员裘孝锋说,目前各行各业集中度都在不断提高,农药行业也不例外。他认为,从时间上看,最近全球农产品价格呈现复苏迹象,农药价格也陆续抬升,所以未来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将是整合的较好时段。
银河证券首席研究员裘孝锋
郭井泉认为,跨国公司的并购给国内企业带来的挑战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挑战和机遇永远是并存的。
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不断地兼并重组,通过合作加强竞争;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一直处于产能过剩和价格竞争的无序状态。在如此严峻的市场态势下,国内企业应走向何方?
抱团取暖成为行业发展强音
近20年来,全球农化行业逐步衍变成垄断格局。在全球农化企业抱团取暖的新形势下,全球六强更将衍变为四强。全球市场形成了中国、美国和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
裘孝锋解剖了六强变四强的核心考虑,他说,首先是赢得更多的融资机遇;其次是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新一轮竞争需要巨大的研发费用,农化领域基于基因编辑的种业竞争刚刚开始,所以跨国公司开始着手准备。
南方略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祖轲对六强变四强的并购衍变非常震惊。他认为,如此巨大的企业仍去并购,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起码他们认为,自己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合作,还需要相互学习。他说,跨国公司的并购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迪:强强结合,更加强大;合并后的公司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得更大,形成真正的互补;竞争更加有序,而不是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价格战;新的一轮行业竞争的风暴即将出现,从而引发马太效应,强者恒强。他说,未来,我们的企业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南方略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祖轲
四川省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也认为,国际并购对我们的压力很大,福华还不是上市公司,还没有构建好资本平台。
与此同时,国内农化企业的并购也较为活跃,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文戈于2015年10月加盟该公司,之前曾在扬农化工工作了15年。他说,辉丰上市之后做过很多并购,但不能算是行业的玩家。如果重新审视辉丰的并购,不能与目前大型企业的并购相提并论。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层次与国际跨国公司差距较大,但我们要找到方法与世界市场相接轨和抗衡。
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文戈
段又生也认同这样的并购差距,他说,跨国公司的并购往往看得比较远,能看到5年甚至20年之后的发展趋势,而国内企业的并购往往是目前需要什么就并购什么,看不到10年、20年后的发展景象。
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是中国农药发展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也是中国农药界最热的话题。金文戈认为,此项并购非常具有挑战性且意义重大。因为以中国企业目前的能力、以中国企业家目前的素质和眼光还无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目前中国公司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最佳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
郭井泉对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也比较支持。他说,如果我们自己去开发这样的企业,可能50年也未必能开发出具有这样的核心技术、全球市场占有率的公司,所以此项并购对我们国有企业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他希望,国家能正确看待此次并购,把它树立为国内农化行业的标杆,从而去影响国内的其他企业,这将对我国在农药行业的发展,对我们民族在农药领域的进步都有很大价值。
裘孝锋也认为,如果没有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国内企业在这一轮竞争中将处于落后的局面。他说,在农化行业低迷时期并购,还是比较有益的。据裘孝锋报料,国资委有意将中国化工与中国中化进行合并。一旦整合成功,将打造成中国本土的超级大公司,对内、对外形成一个大的垄断平台,有效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
深度融合提高核心竞争力
郭井泉在农化行业从业20多年,其中在跨国公司工作了20年,亲身经历过两次被并购。他说,企业的发展是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了达到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必须将其市场、产品、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更好地整合起来,这种资源整合不单是企业自身的整合,同时如果能整合其他企业,把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就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为此,郭井泉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考虑产品的互补性;第二要考虑把竞争市场如何变为自己的共同市场,企业人才如何更好地整合利用,企业并购后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重新再建和企业管理的挑战。如果没有文化再建、没有管理上的认真整合,并购只能是表面上在一起了,而本质上还是分开的。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他们非常注重把市场更好地整合在一起,把技术更好地优化起来,把人才充分利用起来,然后公司把他的新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管理措施更好地整合起来。如果能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购将会是成功的。
刘祖轲在评价诺普信对常隆的收购时说,收购常隆本是诺普信非常前瞻性、互补性的产业链延伸的大手笔,然而,实际情况给诺普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说,并购一定要放大对方的团队,稳定对方的团队,让对方燃烧。如果将一方的基因强行植入另一方,可能会让对方缩小、业绩下滑。
草甘膦企业或将引发行业并购潮
自2008年以来,草甘膦价格便一路下滑,目前国内吨价为1.70万元左右,亏损的企业很多。可以说,国内草甘膦企业俨然进入寒冬。在此形势下,草甘膦企业有没有想到抱团取暖,实现快速并购?能否形成年产超过30万吨的巨头?
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
对此,张华认为,每个企业都在想抱团取暖,不过,很可能还没到最差的时候。他说,福华随时考虑并购或被收购,但必须把行业带向可持续发展,发挥各自的长处,放大各自的互补性。
福华是国内草甘膦生产企业的龙头,公司虽入行较晚,但发展迅猛。张华说,2006年刚入行时,草甘膦产能才1,000吨,2013年达到12万吨,目前公司正进行节能技改和工艺优化,以提高自动化程度,从而进一步将产能扩大到18万吨。产能放大至18万吨不是靠扩建,而是依靠节能技改和工艺优化。但所有这些产能能否发挥出来,还要看市场情况。
据张华介绍,2008年,草甘膦生产企业有100多家,2012年正常开工的企业约10家,现在能够正常开工的可能不足10家。目前国内草甘膦形成了几个巨头间的竞争。张华分析认为,草甘膦行业的并购是可能发生的,因为这是一个联合的时代,而不是一个零和的时代。他说,然而并购不是简单的产能合并,而是市场更加有序,互补性更强。
福华正在考虑几个合并对象,张华说,他们一定要精心挑选,如果合作,一定是全球范围内的,而不仅仅是在中国。要看市场的互补性,包括产业的互补和人才的互补。
创新是破解产能过剩的法宝
张华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产能过剩是因为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好的研发技术和团队。而跨国公司往往会将每一个品种做到极致,而不是最大。他说,福华在研发上投入很多,将来在研发上还要更深入投入,公司将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签约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创建几个研发中心,从而做出颠覆性的研究。据张总介绍,福华这几年一直在不停地投入,不停地升级改造,公司储备的新产品也不断呈现。
辉丰近几年的发展较快,业绩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制剂市场的增长引发关注。据金文戈介绍,创新是辉丰近几年工作中的重点,包括剂型开发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创新等。他说,辉丰在制剂创新和登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注册专利这几年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从而推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
金文戈认为,中国企业需要创新,不能再在低水平、同质化的路上走下去。
权衡并购对行业影响的利弊
段博士在谈到跨国公司并购对我国农化企业的影响时,大咖们更多地认为,利大于弊。
张华首先赞成利大于弊,但他觉得压力很大,我们必须自己去思变。
金文戈也认为是利大于弊,他说,如果没有能力玩下去,那就出局。
郭井泉说,我们应该正面地看待和拥抱这样的并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应尽量考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情况下,考虑并购,同时并购要有国际视野。
金文戈认为,并购应该是你情我愿的水到渠成,要让并购变得很坦然,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