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记者从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了解到,该所依托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苏北优质稻细条病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与泗阳县植保植检站等相关单位合作,研发出了一套包含加强检疫监管、种子处理、生物化学协同防治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效果,大幅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确保了水稻生产。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一种水稻细菌病害,属于国内B类检疫性植物病害。目前,江苏省主要在宿迁、徐州、淮安等杂交籼稻种植区发生,一般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达10%~20%,严重时导致水稻抽穗困难或不能抽穗,产量损失高达50%以上,甚至绝产,并且发病田块稻米品质较差,经济损失巨大。另外,由于对水稻种子携带条斑病菌具有严格的检疫要求,发病制种田块不能作为水稻种子使用,并且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制种基地丧失制种资格,对江苏省杂交稻制种产业构成潜在威胁。
项目执行专家、省农科院植保所刘凤权研究员介绍,带菌种子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初次侵染源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过往,存在着农民随意购买未经检疫的带菌种子,或一些杂交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忽视植物检疫,带菌种子未作处理就乱调乱引,给病害传播增加了可能性。因此,项目组联合相关单位,加强了对种子的检验检测,建立了可同时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双重PCR技术体系,检测灵敏度达到了20个细菌菌体。目前该技术已被用于商用种子的检疫检验,病原菌越冬场所和病害的田间监测,在阻止水稻细菌病害通过种子调运从病区向无病区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套防控技术的“绿色”还体现在利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细菌病害进行协同防控,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传统种子消毒处理,一般是用化学农药强氯精进行浸种或噻唑锌拌种。尤其是使用强氯精时,如果没控制好浸种时间和温度,易影响种子的发芽率。而采用该所刘凤权研究团队开发的生物农药变棕溶杆菌OH21发酵液进行浸种,不仅能够起到杀菌的作用,还可促进水稻发芽,杀菌效果与这两种化学农药相当。在水稻移栽前,用该所刘永锋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生物农药叶斑宁(解淀粉芽孢杆菌生防菌Lx-11)进行1次喷雾处理,可替代以往的化学农药,防效达75%左右。在水稻移栽后,该技术提倡在发病早期用1次叶斑宁来替代化学农药,再隔7~10天喷1次20%噻唑锌悬浮剂,如遇台风、暴雨,之后再补喷1次,防效达到85%左右。
另外,由于该病主要发生在杂交籼稻上,因此在条件允许的地区,项目组鼓励农民种植常规粳稻。刘凤权说,该套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在宿迁、淮安等地进行示范推广,技术辐射面积达2万多亩。与传统防控技术相比,该技术可减少2次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40%~50%,节省农药成本20元/亩左右,防治效果达75%~85%。
(江苏农业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