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是我省小麦上极为重要的生物灾害,近年来在我省连续暴发流行,已成为小麦稳定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据3月30日我站组织的全省植保系统网络会商及4月1日专家会商,预计今年我省小麦穗期赤霉病将呈大流行趋势。各地务必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宣传发动和服务指导,全力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努力将危害损失降至最低。
1 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小麦品种布局、生育进程、赤霉病菌菌源基数和天气趋势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非常高,发生形势非常严峻。主要预报依据:一是小麦苗情差、生育进程差异大。受去年秋播期间连阴雨天气影响,全省小麦主体播期持续时间长达3个多月,稻茬麦主体播期在12月份,较常年迟1个多月,晚播比例高达60.9%,是近年来适期播种比例最低的一年,苗情也是近年最差的一年;开春后苗情虽然有所转化,但总体上仍然较差。受主体播期持续时间长等因素影响,目前各地小麦生育期差异也是近年最大的一年;全省小麦自南向北抽穗扬花期将从4月中旬持续至5月上旬,扬花期持续时间将超过30天;从同一地区、同一品种来看,小麦生育期也极不整齐,甚至同一田块小麦扬花期相差也将达7天左右。苗情差,抗逆性弱,生育期差异大,都显著增加了赤霉病菌的侵染发病几率。二是气候条件适宜。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份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1℃,降雨量较常年偏多0~2成,全省将出现3个过程性降雨天气,分别是4月上旬中期至4月中旬前期、4月中旬中后期,以及4月下旬前中期,其中4月中下旬的过程性降雨与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十分适宜病菌侵染危害。三是田间菌源量充足。受秸秆还田,稻麦、玉麦连作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田间菌源量不断累积,远远超过赤霉病大流行所需的菌源条件。据3月下旬各地赤霉病菌菌源调查,田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大多在1%~6%,高的超过20%(附表),并且单个稻桩菌源数量也显著高于常年,为赤霉病大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3月下旬,宜兴、铜山等地调查,子囊孢子成熟度指数25~52,其发育进度也与小麦生育进程较为吻合。四是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今年我省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全省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品种超过80个;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较上年基本没有变化,抗性普遍较弱,感病品种种植比例超过60%,烟农19、郑麦9023、济麦22、矮抗58等高感品种在沿淮、淮北、沿海等主产区种植比例超过80%。
2 防治技术意见
小麦赤霉病防控成败事关小麦品质安全、产量安全和农民增收。面对今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严峻形势,各地务必要做好监测预警,强化技术指导,坚持科学防控,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全力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当前,赤霉病的流行与否,关键影响因素是易感病的扬花期是否遇到高温高湿阴雨天气。因此,准确把握小麦生育进程及其天气趋势十分重要。各地要加强与栽培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小麦生育期调查分析,扩大调查范围,及时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田块、不同品种的小麦抽穗扬花时期,为分类指导提供依据;要强化与气象部门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准确掌握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趋势,为准确分析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提供依据;要积极做好病虫信息的交流与发布工作,认真执行好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周报制、突发灾情实时上报制以及信息网络汇报制,及时将病虫发生情况上报至相关部门,为大面积防控指导提供依据。
二是科学开展防控。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采取“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做到把准时期、两次防治不动摇,即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第1次用药后5~7天开展第2次防治;对品种高度感病、生育期极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适当增加用药次数;如小麦扬花期遇雨,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确保防效。要合理安排用药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单剂或复配剂,注意交替用药;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较高抗药性的地区,停止使用多菌灵单剂。白粉病、蚜虫等病虫重发生地区要统筹开展防控,对白粉病防控,结合施用戊唑醇、烯唑醇、腈菌唑、醚菌酯、烯肟菌胺等药剂;对蚜虫防控,结合施用吡蚜酮、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要用足药量和水量,氰烯菌酯单剂有效用量不低于25 g,戊唑醇、咪鲜胺亩有效用量均不低于12 g,多菌灵亩有效用量不低于50 g;可选用机动弥雾、静电喷雾或自走式喷杆喷雾药械均匀喷洒,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15~20 kg,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40~60 kg,提高病虫防效。
三是加强技术指导。要加强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的宣传发动力度,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经验用药的思想,全面营造强烈的防治氛围,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以及12316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媒体平台和宣传方式,及时发布赤霉病等穗期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提高技术到位率;要加强分类指导,指导群众根据小麦生育进程和病害流行态势因田施药,提高防治技术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苗情复杂地区、病害重发地区和技术力量薄弱地区,指导农民打准时期,选对药种,正确防治;要逐乡、逐村、逐组、逐户开展防治情况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大面积防控工作平衡展开。针对今年中央小麦“一喷三防”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各地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引导群众不等不靠,主动购药,科学防治。
四是强化统防统治。要加大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农业支持保护(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粮食绿色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资金,扶持、引导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小麦穗期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确保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稳定在58%,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全覆盖,提高防控效果和统防统治覆盖率。
附表:3月下旬各地稻桩子囊壳带菌率调查统计表
(2017年3月28日)
地区 |
子囊壳株带菌率(%) |
子囊壳成熟度指数 |
地区 |
子囊壳株带菌率(%) |
子囊壳成熟度指数 |
六合区 |
2.3 |
0 |
江都区 |
0.37 |
— |
溧水区 |
2.75 |
— |
邗江区 |
0.4 |
0 |
高淳区 |
3.1 |
— |
宝应县 |
0.02 |
0 |
浦口区 |
7.5 |
0 |
句容市 |
0.2 |
0 |
宜兴市 |
1.5 |
52 |
镇江市 |
2 |
0 |
江阴市 |
1.05 |
0 |
丹徒区 |
0.2 |
0 |
铜山区 |
2.9 |
26 |
扬中市 |
1.8 |
— |
武进区 |
1.68 |
— |
泰兴市 |
6.75 |
0 |
常州市 |
1.25 |
— |
靖江市 |
5.79 |
0 |
溧阳市 |
0.8 |
0 |
宿豫区 |
1.33 |
0 |
金坛市 |
1.27 |
— |
沭阳县 |
1.05 |
0 |
张家港市 |
0.8 |
— |
泗阳县 |
5.3 |
0 |
吴江区 |
0.13 |
0 |
泗洪县 |
1.6 |
0 |
常熟市 |
0.8 |
— |
宿城区 |
1.42 |
0 |
昆山市 |
0.17 |
— |
淮阴区 |
0.2 |
— |
太仓市 |
4.1 |
0 |
大丰市 |
1.26 |
— |
通州区 |
0.2 |
11.11 |
亭湖区 |
0.5 |
— |
如东县 |
5.3 |
0 |
响水县 |
0.76 |
0 |
启东市 |
21 |
0 |
滨海县 |
0.77 |
0 |
东海县 |
1.2 |
— |
建湖县 |
0.01 |
— |
灌南县 |
1.6 |
— |
射阳县 |
0.92 |
— |
涟水县 |
0.28 |
0 |
盐都区 |
1.4 |
25 |
注:“—”表示未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