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农药快讯:2021年第15期
  文章:22篇

农资禅,话营销

作者:熊兴平 更新时间:2017-09-06 点击量:1495

 

营销属于哪个境界?

  今天的人们,处在互联网络时代,几乎无人能逃得过“营销”的包围圈。那么,营销,在哲学家的眼里,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呢?

 

  哲学家冯友兰曾经把人生分为4种境界: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天地境界。显然,营销是属于功利的境界。

 

  哲学家张世英,把人的生活,也分为4个境界:欲求的境界、求真(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在张先生的眼里,营销是属于欲求的境界。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安全的需求,主要指健康、职业、财产、岗位、资源、薪酬、待遇和家庭等方面的需要,显然,营销主要还是出于“安全上的需要”。

 

  现在的营销教科书也认为:营销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性的收益;营销的方法,是通过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快速地把需求商品化、货币化。

 

  因此,根据理论的总结和实践的经验,熊兴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营销,属于“功利”的境界,即属于“实用”的层次,是带有“明显目的”的市场行为。

 

  因此,从营销人的眼光里望去,外在社会可以分为:有利可图的市场和无利可图的市场;有用的人和事,无用的人和事;符合目的的行为和不符合目的的行为。在上述二者中,后者总是被职业化地“屏蔽”掉。在营销的世界里,无功利、非实用、无目的一切,全部被“隔离”出去,“残缺不全”由此开始了,人生的“碎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

 

  2013年12月,熊兴平在《农资与市场》杂志上的《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文中说过:如果你的头脑里只有“锤子意识”,那么你的眼中所见,到处都是“钉子现象”。依此类推,如果你的头脑里只有“农药意识”,那么你的眼中所见,到处都是“病虫草害现象”。

 

  生活是完整的(whole),但是,却容易被我们的职业化思维“切割”为无数的“细分”市场,然后关注那些功利的、实用的和有目的的东西,那些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和无目的的东西,全部被“屏蔽”在注意力之外,包括生活中的诗意、美丽、惊奇、闲暇、善意和真相,也全部“被隔离”在疏远的角落里,久而久之,这些美好的特质,逐步被淡化、沉睡和遗忘,以至于我们需要借助于阅读经典、修行(修身、修心)和善知识(老师),才能“被重新唤醒起来”。

 

禅,到底是什么呢?

  禅,到底是什么呢?不懂禅的人,以为禅是高大上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懂禅的人,则往往“金口难开”,因为禅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禅是很难讲的(因为语言文字是后天习得的,禅不仅包含后天的,而且对后天习得的进行了超越和革新,同时修正了先天的成分,并且以先天的特质为基础),禅也是很难“下定义”的(禅是生动活泼的,一旦“下定义”,那就变成了“僵硬的”仿制品了)。过去的禅师认为,禅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立文字,不可思议。

 

  显然,今天如果还是这样来说“禅”,则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时代在变化,说“禅”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说“禅”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创新。

 

  那么,什么是禅?熊兴平斗胆下一个“定义”(若有罪过,独自担当,责任自负),权当作是抛砖引玉吧。禅是“未被遮蔽”的完整心态,禅是定慧互旋的心态,禅是止观双旋的心态。

其实,这么说,懂的人,自然能懂;不懂的人,还是照样不懂。因为,说“定慧”,说“止观”,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局外人而言,等同于“没说”一样的。

 

  那么,什么是“未被遮蔽”的完整心态呢?就是未被欲望、功利、实用和目的所遮蔽但又同时包含了欲望、功利、实用和符合目的的全然心态。这其中,通过了“否定之否定”,经历过“千锤百炼”,包含了“经验和教训”,蕴藏着“智慧和慈悲”,恰如一名壮士,过关斩将,身经百战,遍体鳞伤,不断成长,最后脱颖而出,能文能武,升级为一名将军,骑着战马,载誉归来,在夕阳下,深情地看着他的心上人。

 

  这就是“禅”的形象化譬喻吧!

 

  熊兴平在与人介绍“禅”时,喜欢用到“互旋”或者“双旋”的动词,这个灵感来源于DNA的“双螺旋结构”,禅就类似于“双螺旋”结构,带有旋转的动态特点,并且是生机勃勃的。因此,我在微博中说,禅是一个动词,禅不是一个名词。

 

  从某种程度上看,禅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或者方法,而是一连成串的方法论或者认识论。

 

  禅,不是把外在的东西强加于我们身上,而是把我们身上已经具有的资质进行“提炼”和“净化”,好像把一杯“生水”,在高温100度的煮沸下,经过杀菌、消毒、过滤和澄清,然后成为一杯有温度的“熟水”——外观看似与“生水”没有差别,中间实则经历过“百转千回”的沸腾,去掉了杂质,杀死了病菌,聚合了热量,饱含了温度,成为可以泡茶叶、冲咖啡、温米酒的热开水——与生命的温度相适应,却对人体无害处的温开水。

 

  禅,对心识的升华与净化,就是类似于这个“烧开水,泡茶叶”的原理与过程。

 

  禅,会让生命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智慧、更有情意。

 

禅与营销是个什么关系呢?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还是云里雾里,不知道熊兴平到底想表达个啥意思?

 

  其实,禅就在我们生活中,但是“被遮蔽了”,就像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有诗人的潜质,向往美好,喜欢艺术,内心常有诗意的涌动,但是被后天的意识慢慢地埋没了诗情画意。

 

  营销人,把非营销的东西“屏蔽了”;职业人,把非职业化的东西“摘除了”;农资人,把非农资的东西“排除了”……这样,生活就活生生地“被切割”和“被细分”,其好处是能够快速地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其弊端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吊死在同一棵树上”,职业成病,习以成性,惯性思维造成路径依赖,年长日久,自我设限,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留下了顽固的“职业病”——睁眼看世界,几乎都是戴着“功利、实用和目的”的有色眼镜。

 

  那么,难道禅者是直接“跳过”营销的层面吗?非也。

 

  禅者也有自己的营销层面,这其中含有“通过营销、包含营销”的基础阶段和“超过营销、高出营销”的超越阶段,而普通人的营销,则仅仅止步于营销,类似于重复动作(量的反复,却没有质的革新),只是“通过却未超过,包含却未高出”,年长日久,遂成为了营销“偏执狂”。

 

  用数学集合的含义来解释,禅者的境界,包含了凡夫的境界(对其有所否定)、但又不局限于凡夫的境界(对其有所革新),其中经历过“淬火”的中间阶段,用哲学的语言就是“否定之否定”,用兵家的语言就是“过关斩将”,用生活化的语言就是“千锤百炼”,用诗化的语言就是“百转千回”,其间经过量变引发质变,好似一名愣头小子长大成熟为一名睿智的父亲,恰如同一名战士磨炼成为一名将军,更像一名无知的小儿经过学习熏陶蜕变成为一名智慧慈悲的禅者。

 

  且再作一个譬喻吧:

 

  我把人生的境界比喻为四层小楼:欲望的境界(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类似于一楼;功利(营销)的境界(实用、效价比、投入产出比、价值等),类似于二楼;求真的境界(真知、智慧、真相和真理等),类似于三楼;道德的境界(社会、伦理、风俗、善意和乡约等),类似于四楼;审美的境界(温情、禅悦、自在、闲暇和诗意),类似于整栋小楼(整体的)和谐美观。这审美的境界,在道家称为“天人合一”,在儒家称为“和谐”(中和),在佛家称为“瑜伽行”或“理事相应”,世人称之为圆融、完整和大美。

 

  可以看出,熊兴平对人生的境界,融合了冯友兰、张世英和马斯洛等人的观点,进行了综合集成,打包成为一个“结构化的层次系统”。能够抵达于这个和谐圆满大美的完整(whole)状态,这就是禅的境界。

 

  因此,禅与营销的关系就是:禅包含了营销,禅通过了营销,同时,禅还超过营销,禅还高于营销。

 

  简单地说,生活不能止步于营销,营销只是生活中的五分之一而已。完整的生活,没有残缺不全,就像四层小楼和谐美观,它们各有其用,相得益彰,彼此促进,互相增辉。

 

  由此可见,禅不是神秘的玄学,不是大而空的清谈,不是形而上学的戏论,更不是油腔滑舌的诡辩。禅就在我们生活之中,需要我们“解除”屏蔽,把头脑里隐藏的有色眼镜全部“摘下来”,用完整而非碎片化的心态,观照一切,打量一切,觉知一切。

 

禅与农资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自2014年以来,熊兴平一直在提倡“农资禅”。很多人也在纳闷:农资怎么扯到禅上去了呢?莫非是类似于网络上的“心灵鸡汤”吧?

 

  其实,禅不仅仅与农资有关联,禅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相关联的。禅,可以运用于任何行业、任何职业和任何人,只不过我们都是新农人,所以熊兴平才将禅首先运用于农资,也就是用禅来指导农资营销,在农资营销中实践禅,而不是把禅与农资打成两截,也不是把禅与农资看作是水与油的关系,而是希望实现类似于水乳交融的含摄关系。

 

  用禅来指导农资,在农资中实践禅,这就是禅与农资的关系,简称“农资禅”。

 

  化用一句流行话语,也可以这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农资,还有当下的禅悦和身边的诗意。禅不在远方,就在身边。诗也不在别处,就在此处。

 

  作为农资人,走在田边地角,手中有农资,心中无挂碍,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风景,空中有鸟语花香,不用深思,无须切换,当下立即就能直接体会到“轻松植保,快乐营销”的滋味。

 

  倘若用营销的套路来营销,那只会导致“简单、粗暴、任性”,缺少和谐,缺少美感,缺少诗意。当思维都陷入套路和僵化,营销就显得特别丑陋、非常粗暴和极其势利。

 

  倘若用禅者的心态来营销,那么,营销就是简约而不简单,优雅而不粗暴,自然而不任性,营销就好像一个轻松的升级游戏(game),而不是销量抗压的比拼,也不是职业化的折磨,更不是卖货了事的粗暴。

 

  王之焕有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熊兴平认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但是好像话还没有说完,因此,在这里斗胆续上几句:“已穷千里目,望尽天涯路;转身下楼梯,安祥过生活。”如此这般,超越与回归,如同双螺旋曲线,互旋在一起,曲折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既不玄学清谈,也不流于世俗,在超越中有所保留,在回归中有所革新。

 

  因此,“农资禅”,就是用禅的智慧来升华农资,用禅的心态来净化营销。

 

  农资禅,就是在营销的同时,还会发现植保之诗意、营销之艺术和田地之美好,其实,禅悦、艺术、诗意和审美,四者有彼此含摄和互相映射的关系。因此,当我们明白了禅意,就会发现广告的艺术,就会展现营销的美丽,就会理解种植者的温情,就会写出植保人的诗歌来。到了这个时候,农资就不再是谋生的工作,营销也不再是折磨人的职业,植保也不再是令人头痛的技术了,田边地角也不再是让人担心湿鞋的地方。

 

  但是,这中间,需要我们利用农资来历练身心,利用市场来提升智慧,利用营销来观照头脑,利用植保来磨炼意识。

 

  这就是修行——转识成智的升华原理和净化过程。

(191农资人)

tag: 农资禅  熊兴平  营销    冯友兰  张世英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agroinfo.com.cn/other_detail_4479.html
苏ICP备10201623号-1 工信部网站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 农药快讯信息网
开户行:中国银行南京新港支行 帐号:488 466 545 445 收款单位: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5-86581148 传真:025-86581147 E-mail:nyxxz@263.net 邮政编码:210046 地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竞路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