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螨胺,英文通用名为:tebufenpyrad;化学名称:N-(4-特丁基苄基)-4-氯-3-乙基-1-甲基吡唑-5-甲酰胺;CAS登录号:119168-77-3;开发代号:AC 801757(Cyanamid);MK-239(Mitsubishi Kasei);SAN 831A;BAS 318I(BASF);相对分子质量:333.9;分子式:C18H24ClN3O;结构式如图1。
图1 吡螨胺的结构式
吡螨胺由Mitsubishi Kasei公司(现Mitsubishi Chemical Corp公司)研发,而后与美国氰胺公司(现巴斯夫公司)合作开发,1993年最先在日本上市,2002年所有权由日本Nihon Nohyaku Co.,Ltd取得。
吡螨胺作用方式为线粒体电子传递抑制剂(METI),其结合在线粒体I电子传递链的复合I(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上。其作用方式并非通过传统的接触和摄食,而是应用于叶片后通过层间运动,从而对分布于叶片下层的螨卵起到抑制发育的作用。
吡螨胺对于叶螨、全爪螨、寡爪螨、叶螨等均具有良好的活性,可以用于大多数的果蔬作物,例如葡萄、柑橘、蔬菜、啤酒花、观赏植株、甜瓜和棉花的各个阶段,一般使用剂量为50~250 g/hm2。
吡螨胺可以开发为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剂型,在日本登记的产品包括10%吡螨胺水剂和10%吡螨胺乳油等。除了吡螨胺单剂产品的开发外,还可以与联苯菊酯、仲丁威等杀虫杀螨剂复配。
当前,吡螨胺还没有在我国登记,属于新农药。
(来源:辉胜农药登记代理)